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十二首吕梁

· 苏辙
出没悬流虽有道,凭陵险地本无心。 未能与物都无碍,咫尺清泉亦自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悬流:瀑布或急流。
  • 吕梁:古代的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是黄河上的重要关隘。
  • 出没:忽隐忽现,形容水流湍急。
  • 凭陵:俯视、居高临下的样子,此处指山势险峻。
  • 险地:指山路崎岖的地方。
  • 无心:并非有意为之,自然形成的。
  • 都无碍:完全没有阻碍,畅通无阻。
  • 咫尺:形容距离很近,一尺左右。
  • 清泉:清澈的泉水。
  • 自深:水虽然浅,但给人感觉深远。

翻译

尽管我们在吕梁的急流瀑布间穿梭,即使面对险峻的山路,我们内心并无刻意的挑战。我们不能做到完全与外界事物无隔阂,即使是眼前这清澈的一小股泉水,也蕴含着深深的意味。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友人李公择在前往历下的途中,面对自然景观时的淡然心境。诗人以悬流和险地象征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表明他们并未刻意去克服,而是顺应自然,随遇而安。"未能与物都无碍"一句揭示了人生的不易,但即使如此,他们仍能欣赏到咫尺之间的清泉之美,这体现了诗人超脱的审美和豁达的人生态度。整体上,诗以自然景观为载体,传达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心灵宁静的生活哲学。

苏辙

苏辙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