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牛口

· 苏辙
行过石壁尽,夜泊牛口渚。 野老三四家,寒灯照疏树。 见我各无言,倚石但箕踞。 水寒双胫长,坏裤不蔽股。 日莫江上归,潜鱼远难捕。 稻饭不满盂,饥卧冷彻曙。 安知城市欢,守此田野趣。 祇应长冻饥,寒暑不能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牛口渚:牛口镇边的小洲。
  • 野老:村野老人。
  • 箕踞(jī jù):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形容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姿。
  • (jìng):小腿。
  • :同“暮”。
  • (zhǐ):同“只”。

翻译

经过石壁后结束行程,夜晚停泊在牛口渚。有三四户村野老人的人家,寒夜里灯光照着稀疏的树木。看见我他们都不说话,靠着石头只是像箕一样地坐着。江水寒冷小腿显得很长,破旧的裤子遮不住大腿。傍晚在江上归来,潜在水里的鱼远远地难以捕捉。稻饭装不满碗,饥饿地躺着寒冷一直到天亮。哪里知道城市里的欢乐,守着这样的田野情趣。只应该总是又冷又饿,严寒酷暑都不能使其痛苦。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江边荒野之地的景象。诗中通过描写牛口渚的寂静、野老的无言、自己的饥寒处境等,营造出一种清冷、荒僻的氛围。“寒灯照疏树”烘托出环境的孤寂。“水寒双胫长,坏裤不蔽股”刻画出生活的艰苦。“稻饭不满盂”进一步强调了饥饿的状态。然而,尽管生活贫困艰难,诗人似乎仍能体悟到一种田野之趣,甚至觉得那些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可能已对寒暑之苦不以为意。整首诗既是对眼前景象的描绘,也蕴含了对生活不同境遇和态度的思考。

苏辙

苏辙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