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塔
屈原遗宅秭归山,南宾古者巴子国。
山中遗塔知几年,过者迟疑不能识。
浮图高绝谁所为,原死岂复待汝力。
临江慷慨心自明,南访重华讼孤直。
世人不知徒悲伤,强为筑土高岌岌。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秭(zǐ)归:地名,今属湖北,为屈原诞生地。
- 南宾:唐武德初置县名,其地在今重庆忠县。
- 巴子国:古国名,在今四川东部一带,南宾之地曾属巴子国。
- 浮图:梵语的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佛塔 。
- 重华:虞舜名。相传舜葬于九嶷山(在今湖南宁远南)。
- 讼:倾诉。
- 岌岌(jíjí):高耸的样子。
翻译
屈原的故居就在秭归的山里,南宾这个地方在古代曾是巴子国。山中留存的这座屈原塔也不知道有多少年了,路过的人犹犹豫豫都不能辨认。这高耸至极的佛塔究竟是谁修建的呢,屈原已经死去难道还能期待你(佛塔)的力量(庇护)?屈原临江慷慨赴死其本心自然是光明磊落的,他向南去寻访舜帝倾诉自己孤高正直的心志。世上的人不了解他的心意只是白白悲伤,勉强堆砌泥土修起这高高的塔。
赏析
这首诗中,苏辙通过写屈原塔表达了对屈原的缅怀和对屈原精神的理解。诗开篇点明屈原遗宅和南宾之地的历史背景,为后面写屈原塔做铺垫。 “山中遗塔知几年”几句,营造出一种历史悠远、迷离难辨的氛围,引人深思。
“浮图高绝谁所为,原死岂复待汝力” 质疑了建塔者的动机,认为佛塔对已逝去的屈原并无实际意义,表现出诗人对传统做法的深刻反思。 “临江慷慨心自明,南访重华讼孤直”生动刻画了屈原光明磊落、孤高正直的形象,展现出他以死明志以及向古贤倾诉的心境,让我们看到屈原内心的坚守。
最后“世人不知徒悲伤,强为筑土高岌岌”则对那些不理解屈原精神实质,只知徒然悲伤并盲目修建高塔的世人表示感慨,表达出诗人希望人们真正理解屈原精神内涵的愿望 。整首诗凭借对屈原塔这一具体意象的层层剖析,展现出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历史思考,韵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