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五咏九曲池

· 苏辙
堂上平看江上山,晴光千里对凭栏。 海门仅可一二数,云梦犹吞八九宽。 檐外小棠阴蔽芾,壁间遗墨涕汍澜。 人亡坐使风流尽,遗构仍须子细观。
拼音

所属合集

#平山堂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海门:海口,内河通海之处。
  • 云梦:古泽薮名。
  • 蔽芾(bì fèi):形容树木枝叶茂密的样子。
  • 汍澜(wán lán):流泪的样子。

翻译

在殿堂上平坦地看江对面的山,晴朗的光线绵延千里,面对着栏杆。海口仅仅能够一两个数过来,云梦泽仍然好像吞没了八九分般宽广。屋檐外的小棠树树荫浓密,墙壁间遗留的墨痕让人涕泪横流。人已逝去导致风流韵事都没了,遗留的建筑仍然需要仔细地观看。

赏析

这首诗围绕着扬州九曲池展开。前两句描绘了开阔的景象,从殿堂上望出去,能看到远处的江山和无尽的晴光。三四句以海门和云梦泽来衬托视野的广阔和深远,展现出一种宏大的气魄。接着写檐外树木的繁茂和壁间遗墨,渲染出一种略带伤感的氛围,由遗墨而引出对故人的怀念和人去风流尽的感慨。最后强调尽管人已不在,但这遗留的建筑仍值得细细品味。整首诗通过写景与抒情交融,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历史遗迹的一种特殊情感。

苏辙

苏辙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