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王巩留别

· 苏辙
决策归田岂世情,网罗从此脱馀生。 请君速治鸡黍具,待我同为沮溺耕。 秋社相从醵钱饮,日高时作叩门声。 茅庐但恐非君处,籍籍朝中望已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 归田:辞官回乡务农。
  • 网罗:本指捕捉鸟兽的工具,这里比喻束缚、困境。
  • 鸡黍具:准备好鸡肉和黍米饭,指准备饭菜。
  • 沮溺:长沮和桀溺,春秋时的隐士。
  • 秋社:古代秋季祭祀土神的日子。
  • 醵(jù):凑钱饮酒。
  • 籍籍:众口喧腾的样子。

翻译

决定辞官回乡并非是随世情,从此要从那束缚中解脱余生。请你赶快置办鸡黍饭菜,等待我与你一同做沮溺般的农夫。秋天社日时我们相随凑钱饮酒,太阳高高时会有叩门的声音。只是这茅庐恐怕不是你的安处,朝廷中众人对你的期望已很高。

赏析

这首诗是苏辙应和王巩之作。诗中表达了对王巩将要归田的一种理解和期待。首句说明归田不是因为世俗之故,而是为了摆脱束缚,追求自由。接着想象与友人归田后的生活,如准备饭菜、一同耕作、社日相聚饮酒等,充满了对归田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点出茅庐未必适合王巩,因为朝廷对他还有所期望。整体诗词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流畅,既描绘了归田生活的悠闲自在,又隐含了对友人人生抉择的一些思考。

苏辙

苏辙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