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公所蓄石屏

· 苏辙
石中枯木双扶疏,粲然脉理通肌肤。 剖开左右两相属,细看不见毫发殊。 老樗剥落但存骨,病松憔悴空留须。 丘陵迤逦山麓近,云烟澹䨴风雨馀。 我惊造物巧如此,刻画琐细供人须。 公家此类尚非一,客至不识空嗟吁。 案头紫云抱明月,床上寒木翻饥乌。 赋形简易神自足,鄙弃笔墨嗟勤劬。 天工此意与人竞,杂出变怪惊群愚。 世间浅拙无与敌,比拟赖有公新书。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欧阳公:指欧阳修。
  • :收藏。
  • 石屏:有图案的石头屏风。
  • 双扶疏:指石上枯木的纹理呈繁茂错落状。 扶疏 :枝叶繁茂,高低疏密有致。
  • 粲然:鲜明的样子。
  • 脉理:纹理。
  • 两相属:两边相互连接。
  • 细看不见毫发殊:仔细看几乎看不出两边有丝毫差别。
  • 老樗(chū):老的臭椿树,这里形容石上枯木纹理像老樗的样子。
  • 剥落:脱落。
  • 病松:形容石上纹理像生病憔悴的松树。
  • 迤逦(yǐ lǐ):曲折连绵。
  • 山麓:山脚。
  • 澹䨴(dàn dàng):同“澹荡”,形容景物动荡、摇曳。
  • 造物:大自然。
  • 供人须:满足人们的需求。
  • 客至不识空嗟吁:客人来了不认识这些珍品只能白白感叹。
  • 案头紫云抱明月:案头的石屏像紫云环绕明月。
  • 寒木翻饥乌:床上的石屏纹理像寒枯的树木上有饥饿的乌鸦翻飞。
  • 赋形简易:大自然赋予的形态简洁。
  • 神自足:神气自然充足。
  • 鄙弃笔墨:鄙视人工笔墨创作。 鄙弃 :轻视,看不起。
  • 嗟勤劬(qín qú):感叹人工创作的勤劳辛苦。 勤劬 :勤劳辛苦。
  • 天工:天然的工艺,指大自然的创造力。
  • 浅拙:浅薄拙劣,这里指人工技艺。
  • 比拟:比较。

翻译

在这石屏之中,有两株枯木的纹理繁茂纵横,那纹理清晰鲜明,好像脉络贯通于肌肤之上。把这石屏从中间剖开,左右两边完美衔接,若仔细分辨,竟几乎看不到有丝毫差异。那石上的纹理,就如同老臭椿树剥落外皮后仅存的骨架,又似生病憔悴的松树空留下杂乱的须蔓。连绵的丘陵蜿蜒,逐渐靠近山脚,还有那若有若无的云烟悠然飘拂,仿佛刚刚经历风雨。面对眼前天造地设的奇妙景象,我惊叹大自然竟是如此精巧,能刻画这般细微之物来满足人们赏玩的需求。欧阳公家中这类奇妙的石屏不止一件,要是有客人前来却不懂得欣赏,也只能白白地感叹。书桌案头上石屏呈现出紫云环抱明月般的奇景,卧床之上石屏宛如寒木之上有饥乌翻腾。大自然赋予石屏简洁的外形却神气十足,让人不禁轻视人工笔墨创作,感叹其耗时费力又浅薄拙劣。大自然展现奇巧的心思似乎在跟人工较量,它变出种种奇妙怪异的景象,让众人惊叹。世间那些浅薄拙劣的人工技艺实在无法与之相比,好在还有欧阳公的新作可以勉强与之相媲美。

赏析

这首诗是苏辙为赞叹欧阳修所收藏的石屏而作。诗开篇着笔描绘石屏上枯木般的奇特纹理,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石屏的巧妙精致,如同大自然亲手绘制的画卷。通过“老樗”“病松”“丘陵”“云烟”等意象的具体描述,将石屏上的纹理幻化成丰富多变的自然景色,给人极强的画面感,充分体现出大自然造物技艺的鬼斧神工。
“我惊造物巧如此” 更是直抒胸臆,表达对大自然神奇创造力的惊叹。诗中多处将石屏与人工创作对比,如 “赋形简易神自足,鄙弃笔墨嗟勤劬”,凸显石屏天然之美与艺术价值,同时也含有对人工之拙的不屑与对自然之妙的推崇。尾句 “比拟赖有公新书”,以欧阳公的新书勉强能与石屏比较,既夸赞石屏,又抬举了欧阳修著作。全诗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质朴而自然,感情真挚浓厚,从对石屏细致入微的描绘中,流露出对自然神奇精妙的深深折服之情。

苏辙

苏辙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