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斋

· 苏轼
君不见峨眉山西雪千里,北望成都如井底。春风百日吹不消,五月行人如冻蚁。 纷纷市人争夺中,谁信言公似赞公。人间热恼无处洗,故向西斋作雪峰。 我梦扁舟入吴越,长廊静院灯如月。开门不见人与牛,惟见空庭满山雪。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峨眉山:位于四川西部,以其高峻而著名。
  • 成都:四川的省会,与峨眉山相距不远。
  • 井底:比喻从远处看,成都显得很小,像井底一样。
  • 冻蚁:形容在炎热季节里的人们感觉寒冷。
  • 市人:城市中的居民。
  • 公似赞公:可能是指人们对某位官员(公)的赞美和赞誉。
  • 热恼:烦恼,指世俗的纷扰。
  • 西斋:指诗人在雪斋的居所。
  • 雪峰:此处借指清凉、超脱的心境。
  • 扁舟:小船,象征诗人的心境或理想生活。
  • 吴越:泛指江南地区,与四川相对。
  • 长廊静院:宽敞安静的院落。
  • 灯如月:形容灯光明亮,如同月光洒落。
  • 开门不见人与牛:暗示环境的清寂。
  • 空庭:空荡荡的庭院。

翻译

你没看见峨眉山上的皑皑白雪,延伸千里,北望成都就像望向井底。即使春风吹了上百天也无法消融,五月里的人们却感觉冷得像蚂蚁。 熙熙攘攘的市井之人,在争斗中忙碌,谁还会相信有人说你像赞美者一样公正无私。世间纷扰的烦恼无处清洗,所以我来到西斋,让心灵如雪峰般清净。 我梦见自己驾着小船游历吴越之地,长长的走廊和静谧的庭院,灯火如明月般照耀。打开门,只见空旷的庭院积满了山一般的白雪,不见人影和牛群。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雪斋时所作,通过峨眉山雪景的描绘,寄寓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首联以峨眉山雪景开篇,引出成都的遥远与渺小,暗含对比之意。中间两联通过五月天气反常和市井争斗,表现社会的纷扰,与诗人的超然心境形成对照。尾联则通过梦境,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尘嚣的理想生活的追求。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诗风的开阔和深沉。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