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其韵

· 苏轼
太山秋毫两无穷,钜细本出相形中。 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争昌丰。 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 朅来颍尾弄秋色,一水萦带昭灵宫。 坐思吴越不可到,借君月斧修朣胧。 二十四桥亦何有,换此十顷玻璃风。 雷塘水乾禾黍满,宝钗耕出馀鸾龙。 明年诗客来吊古,伴我霜夜号秋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太山:即泰山。
  • 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比喻细微之物。
  • 钜(jù):同“巨”,大。
  • 杭颍:杭州和颍州。
  • 钱塘:杭州的古称。
  • 葑(fēng):菰根,即茭白根。
  • 朅(qiè):去。
  • 昭灵宫:宫观名。
  • 朣(tóng)胧:月初出貌,这里形容月光。
  • 雷塘:地名。

翻译

泰山和秋毫都有无穷无尽之态,大与小本就是在相互比较中呈现。整个世界在一粒尘埃里生灭,不觉得杭州和颍州谁强谁弱。我在钱塘拓宽湖水使其碧绿,大堤上男女们都竞相庆祝丰收。六座桥横架好像在银河之上,北山开始与南屏山相通。忽然惊奇那二十五万丈的茭白根,老的茭白根被席卷而空直至苍云之上。来到颍州尾部欣赏秋天景色,一条水萦绕着如带环绕着昭灵宫。坐下来想吴越不能到达,借助你的如明月般的斧头来修饰这朦胧景色。二十四桥又算得了什么,换来这十顷如玻璃般的微风。雷塘水干涸后禾黍长满,挖掘宝钗出现了剩余的鸾凤。明年诗人墨客来凭吊古迹,伴着我在霜夜中像秋虫般哀号。

赏析

这首诗展现了苏轼对自然和地方的独特感悟与思考。他探讨着大小、有无的相对概念,体现出一种宏观的哲思。诗中描绘了在钱塘和颍州的经历与景色,如对湖景、桥以及茭白根等的描写,生动且富有画面感。那句“老葑席卷苍云空”展现出一种震撼的动态之美。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吴越之地的向往和感慨,以及对当地历史古迹的思索,最后一句“明年诗客来吊古,伴我霜夜号秋虫”则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寂寥情怀。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丰富多样,既有对自然与人事的感悟,也有寄托其中的个人情感。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