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润州:今江苏镇江。
- 甘露寺:在镇江北固山上。
- 多景楼:在北固山甘露寺内,为润州名胜。
- 神曲:绝妙的乐曲。
- 促:收紧,这里指弹奏时不断拨动琴弦,使音调急促。
- 江妃:传说中的江神。
- 浮玉:山名,这里指代金山,金山在镇江附近长江中,远望如浮在水上的美玉。
- 吾家:我家,此处是自指。
- 双凤槽:指精美的琵琶,琵琶两侧有凤首,琴槽上刻有凤凰图案。
- 号:鸣叫。
- 芳春调:春天里美妙的曲调。
- 啄木:啄木鸟 。
- 霜树:经霜的树木。
- ****杪(miǎo):树枝的细梢。
翻译
在多景楼上弹奏着绝妙的乐曲,想要弹断那哀怨的琴弦因此再三地紧促弦音。江神出来倾听,仿佛连雾雨都添了愁绪,江中白浪翻涌,汹涌的波涛使金山都为之震动。叫人取来我那精美的双凤槽琵琶,让它发出如同三峡中孤猿啼号般凄厉的声音。和你一起合奏这春天里的美妙曲调,引来了啄木鸟在那经霜的树梢上飞来飞去。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在润州甘露寺多景楼上弹筝的情景,极富浪漫色彩与艺术感染力。开篇直接写在多景楼上弹奏“神曲”,突出弹奏者的专注与投入 ,“欲断哀弦再三促”写出曲调的急促哀怨。接着以“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运用夸张和想象,从侧面烘托出乐曲的动人心魄,连江神都被吸引,使得雾雨含愁,江水翻涌。“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引入琵琶,让琵琶发出孤猿啼号般的声响,丰富了音乐的层次和表现力。最后“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则以一幅充满生机与和谐的画面作结,弹奏的乐曲竟然引得啄木鸟在树梢飞舞,展现出乐曲充满活力的美妙意境。整首诗将弹奏者、乐曲、自然环境巧妙融合,展现出苏轼在艺术想象和语言创造上的不凡功力。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
苏轼的其他作品
- 《 荆州十首 》 —— [ 宋 ] 苏轼
- 《 予少年颇知种松,手植数万株,皆中梁柱矣。都梁山中见杜舆秀才,求学其法,戏赠二首 》 —— [ 宋 ] 苏轼
- 《 西江月 · 照野瀰瀰浅浪 》 —— [ 宋 ] 苏轼
- 《 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 》 —— [ 宋 ] 苏轼
- 《 凤翔八观,并叙石鼓歌 》 —— [ 宋 ] 苏轼
- 《 与孟震同游常州僧舍三首 》 —— [ 宋 ] 苏轼
- 《 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 》 —— [ 宋 ] 苏轼
- 《 回先生过湖州东林沈氏,饮醉,以石榴皮书其家东老庵之壁云:「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馀。白酒酿来因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西蜀和仲,闻而次其韵三首。东老,沈氏之老自谓也,湖人因以名之。其子偕作诗,有可观者 》 —— [ 宋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