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牛岭高绝处,有小寺,人迹罕到

· 苏轼
暮归走马沙河塘,炉烟袅袅十里香。朝行曳杖青牛岭,寒泉咽咽千山静。 君勿笑老僧,耳聋唤不闻,百年俱是可怜人。明朝且复城中去,白云却在题诗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曳杖(yè zhàng)**:拄着拐杖。
  • ****咽咽(yè yè)**:形容流水声。
  • 可怜人:指值得怜悯的人。这里表达出一种人生的沧桑与无奈,大家都有着各自的艰难处境,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翻译

傍晚归来,骑马轻快地走过沙河塘,炉中飘出的袅袅香烟,散发出的香气仿佛弥漫了十里。早晨出行,拄着拐杖行走在青牛岭上,寒冷的泉水发出咽咽的声响,山峦在这静谧中更显宁静。您可别笑话那老僧,他耳聋得别人呼唤都听不见,其实在这漫长的百年人生里,大家都是值得怜悯的人。明天暂且又要回到城中去了,只是那洁白的云朵,依旧悠然地停留在曾经题诗的地方 。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在不同时段、不同地点的经历与心境。前两句“暮归走马沙河塘,炉烟袅袅十里香。朝行曳杖青牛岭,寒泉咽咽千山静”通过暮归与朝行的不同场景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动静之美。沙河塘的热闹与炉烟飘香,与青牛岭的静谧冷清相映衬,不仅让画面富有立体感,也体现出苏轼生活的多样与心境的变化。

“君勿笑老僧,耳聋唤不闻,百年俱是可怜人”这三句,笔锋一转,由景及人,借老僧的形象引发对人生的感慨。 表达出世间众人都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经历着苦难与无奈 ,有一种超脱又深沉的慈悲情怀。

“明朝且复城中去,白云却在题诗处”则给人一种惆怅又洒脱之感。一方面要回到尘世中去,面对俗务;而另一方面,那白云依旧在题诗之处,象征着超脱尘世的高远意境与美好过往。整首诗语言质朴易懂 ,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感悟和丰富的情感,体现苏轼豁达超脱却又对人生有所思考的心境 。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