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移居二首,并引

· 苏轼
洄潭转埼岸,我作《江郊》诗。今为一廛氓,此邦乃得之。 葺为无邪斋,思我无所思。古观废已久,白鹤归何时。 我岂丁令威,千岁复还兹。江山朝福地,古人不我欺。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洄(huí)潭:回旋的深水潭。
  • 埼(qí)岸:曲折的岸边 。
  • 一廛(chán)氓:指成为有一块土地的平民。廛,古代指一户人家所住的房屋和宅院,也指市中店铺。氓,百姓。
  • 葺(qì):修理,修建。
  • 丁令威: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东,徘徊于空中而言:“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 。

翻译

回旋的深潭绕过那曲折的岸边,那时我写下了《江郊》这首诗。如今我成了这一方有宅院的平民百姓,竟是在这个地方才实现。 把住屋修建成无邪斋,心中宁静不再有那些纷繁的思绪。古老的道观荒废已经很久了,当年的白鹤什么时候才能飞回来呢。 我又怎会是仙人丁令威,千年之后再回到这里。这里的江山从古至今都是福地,古人从来不会欺骗我呀。

赏析

这首诗展现了苏轼复杂的心绪与对当下生活的感悟。开篇回忆写《江郊》诗的情景,对照如今成为平民百姓在这里定居,有世事变迁之感。“葺为无邪斋,思我无所思”体现出他努力让内心回归平静,不再被世俗杂念侵扰。提及荒废的古观与不知何时归巢的白鹤,营造出一种岁月沧桑、人事寂寥的氛围。用丁令威的典故,一方面否定自己能如仙人般超脱时空,一方面又似乎流露出对长久变迁的感慨。最后“江山朝福地,古人不我欺” 则在对这片土地由衷赞美之时,获得了一种归属感与心灵的慰藉,尽管历经波折,但在这片福地上寻得了内心的安宁。整首诗情感内敛又丰富,既有历史感又有现实关照,体现出苏轼豁达超脱又深情眷恋的内心世界 。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