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井白龙

· 苏轼
岩泉未入井,蒙然冒沙石。 泉嫩石为厌,石老生罅隙。 异哉寸波中,露此横海脊。 先生酌泉笑,泉秀神龙蛰。 举手玉箸插,忽去银钉掷。 大身何时布,大翮翔霹雳。 谁言鹏背大,更觉宇宙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蒙然:迷茫、浑沌的样子。
  • 罅(xià)隙:缝隙。
  • 横海脊:形容井中若隐若现如龙般脊背隆起的景象,暗示可能是龙的身影。
  • ****蛰(zhé):动物冬眠,藏起来不食不动。这里说神龙蛰,就是神龙潜藏着。
  • ****玉箸(zhù):玉制的筷子,此处形容水中如龙形状像玉箸。
  • ****翮(hé):鸟的翅膀。 这里“大翮翔霹雳”意思是像巨大翅膀在霹雳中飞翔。

翻译

山岩间的泉水还未流入井中时,浑浑沌沌地裹挟着沙石。泉水清嫩时似乎被石头厌弃着,石头老旧后就生出了缝隙。奇怪啊,就在这小小的水波之中,竟然露出如同横亘在海中巨兽一般的脊背。先生舀起泉水微笑,这秀美的泉水中潜藏着神龙。仿佛举起玉制的筷子插入水中,忽然间又像把银钉抛入水里。这神异的龙身什么时候能够完全显现,巨大的翅膀展开能在霹雳间翱翔。谁说大鹏的背已经巨大无比了,和这龙相比,更会觉得宇宙都略显狭窄。

赏析

这首诗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想象力。开篇描绘岩泉入井前的浑沌状态,为下文奇特景象做铺垫。“泉嫩石为厌,石老生罅隙”生动地写出泉水和石头的关系,带有一种微妙的自然变化之感。“异哉寸波中,露此横海脊”笔锋一转,在小小的水波间突然展现出宏大的意象,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接着“先生酌泉笑,泉秀神龙蛰”把人的活动与潜藏的神龙联系起来,增添了神秘色彩。“举手玉箸插,忽去银钉掷”用形象的比喻描绘水中如龙的形态变化,活泼而神奇。“大身何时布,大翮翔霹雳”则表达了对龙完全显现、大展身手的期待。诗的最后“谁言鹏背大,更觉宇宙窄”,通过与大鹏对比,将龙的宏大推向极致,展现出一种超凡的时空观和豪迈的气魄,也反映出苏轼诗歌中一贯的奇幻想象和不拘一格的创作风格 。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