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垄隔,但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悽恻。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拼音
注释
嘉佑六年(1061)辛丑,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前去赴职,其弟苏辙(字子由)被任为商州推官,但因其父苏洵在汴京编修《礼书》故留京侍奉,乃送苏轼至郑州折返汴京。
兀兀:昏沉貌。
归鞍及下归人:皆指苏辙。
庭闱:旧指父母居处,这里指苏洵。有了这一句,才显得此诗非寻常好友话别,而是针对骨肉之间。两句意谓,返京侍父的苏辙犹自以庭闱为念,远离骨肉的我又如何慰尝寂寞?纪昀所谓“加一倍写法”。
登高两句:写目送苏辙远去的情景。陇,通“垄”,指高地。但见,只见。许顗《彦周诗话》引《诗经·邶风·燕燕》的“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句,说苏诗这两句是“远绍其意”。
苦寒:严寒
路人两句:谓人乐己哀,连童仆都无法体会他的凄恻。
亦知两句“”意谓原知人生难免有别,但岁月如流,又经得起几回分别?纪昀云:“作一顿挫便不直泻,直泻是七古第一病。”
寒灯四句:苏轼自注:“曾有夜雨对床之言,故云尔。”按,唐韦应物《示全真元常诗》:“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白居易《雨中招张司业宿诗》:“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本指朋友相聚谈心,苏氏兄弟早年因同读韦诗而“恻然感之,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苏辙《逍遥堂会宿》诗序),此后在两人诗词中屡有夜雨对床的词意,这四句即重申早年之约。(但苏轼对朋友也用之,如《送刘寺丞赴余姚》的“与君对床听夜雨”)畴昔,往昔。畴,助词。慎,叮嘱之词。【说明】苏氏一门三士,他们父子兄弟之情亦可于诗中见之。苏辙有《逍遥堂会宿》诗云:“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亦殷殷以旧约为念。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卷一云:“轼是年甫二十六,而诗格老成如是。”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兀兀:昏沉的样子。
- 庭闱:父母居住的地方,这里指代父母。
- 畴昔:往日。
翻译
不喝酒为什么却昏昏沉沉,我的心已随着你回归的马鞍出发。归家的人还在心中思念着父母,如今我用什么来慰藉自己的寂寞。登上高处回头看那山坡土陇已隔绝,只看到你的黑帽出现又消失。想到严寒你衣服单薄,独自骑着瘦马踏着残缺的月亮。路上的人边走边唱着歌而当地居民很快乐,童仆奇怪我为何如此悲苦凄恻。也知道人生总是要有分别,但只恐岁月流逝得太快。对着寒灯回忆起往日,不知何时能一起在夜雨中听那萧瑟之声。你要知道这个心意不可忘记,千万不要热衷于追求高官厚禄。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与弟弟苏辙分别后所作,充满了对苏辙的牵挂和思念之情。诗中既描绘了分别的场景,又抒发了内心的愁苦和对未来相聚的期盼。“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生动地表现出苏轼对弟弟的关切。“登高回首坡垄隔,但见乌帽出复没”通过独特的视角表现出距离之远和不舍之情。结尾处表达了希望弟弟不要过于追求仕途而忽视亲情的期望。整首诗感情真挚深沉,手足之情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