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水官诗

· 苏轼
高人岂学画,用笔乃其天。譬如善游人,一一能操船。 阎子本缝掖,畴昔慕云、渊。丹青偶为戏,染指初尝鼋。 爱之不自已,笔势如风翻。传闻贞观中,左衽解椎鬟。 南夷羞白雉,佛国贡青莲。诏令拟王会,别殿写戎蛮。 熊冠金络额,豹袖拥幡旃。传入应门内,俯伏脱剑弮。 天姿俨龙凤,杂沓朝鹏鳣。神功与绝迹,后世两莫扳。 自从李氏亡,群盗窃山川。长安三日火,至宝随飞烟。 尚有脱身者,漂流东出关。三官岂容独,得此今已偏。 吁嗟至神物,会合当有年。京城诸权贵,欲取百计难。 赠以玉如意,岂能动高禅。惟应一篇诗,皎若画在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 高人:指高雅超俗的人。
  • 缝掖:借指儒生。这里指阎立本原是儒生 。
  • 畴昔(chóu xī):往日,从前 。
  • 云、渊:可能指西汉的扬雄(字子云)和东汉的王褒(字子渊),二人皆才华出众。
  • 染指: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这里指初次涉足绘画领域。
  • (yuán):大鳖,这里代指绘画领域,用“染指”来形容阎立本刚开始接触绘画 。
  • 不自已:不能控制自己,抑制不住。
  • 左衽:左衽原为古代少数民族的服式,这里代指少数民族。
  • 解椎鬟:改变少数民族的发式,比喻少数民族归附唐朝文化。
  • 白雉:白色的野鸡,古时以为祥瑞。
  • 青莲:这里可能代表佛教文化相关物品,自佛教传入中国,莲花常作为佛教象征。
  • 王会:《逸周书》中的篇名,记载成周之会,周天子大会四方诸侯及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展示天下的统一和各民族来朝的盛况。这里说诏令绘画类似《王会》的场面。
  • 戎蛮:古代对西部和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指画少数民族的形象。
  • 熊冠:饰有熊皮的武士头盔。
  • 金络额:用金属做的束额之物,装饰华丽,彰显身份。
  • 幡旃(fān zhān):旗帜。
  • 应门:宫殿的正门。
  • 剑弮(jiàn quān):剑头的绳套。这里“脱剑弮”表示放下武器表示臣服。
  • 天姿:非凡的姿貌。
  • (yǎn):庄重,整齐的样子。
  • 杂沓(zá tà):杂乱繁多。
  • (pān ):通“攀”,这里说神功与绘画绝技后世都难以企及。
  • 李氏:指唐朝。唐朝统治者姓李。
  • 东出关:向东出关(函谷关等)。
  • 高禅:这里借指高僧,水官画像的收藏者。

翻译

高雅超俗之人哪里是刻意学习绘画呢,挥动画笔不过是天赋使然。就好像善于在水上游玩的人,各种船只操控起来都很得心应手。阎子原本是个儒生,往昔倾慕扬雄和王褒那样的才华,偶然间把绘画当作游戏来尝试,初涉这一领域就像初次尝到大鳖般新奇。他太喜爱绘画了以至于无法自我抑制,运笔的气势好像狂风翻卷。传说在贞观年间,少数民族的服饰发式都接受了唐朝文化的影响,南方的少数民族以献上白色野鸡为荣,来自佛国的人供奉青莲。皇帝下令绘制类似《王会》场面的画作,在别殿绘制各个少数民族的形象。画中人物头戴饰有熊皮的头盔、镶金的束额之物,穿着豹皮的衣袖、手持旗帜。走入宫殿正门后,伏地不起并解下剑的绳套表示臣服 。画中人物的天姿庄重宛如龙凤,众多人群就像鹏鳣汇聚朝拜。这样高超的绘画技艺与绝迹于世的画作,后世之人很难企及了。自从唐朝灭亡后,各路贼寇窃取了山河。长安城中燃起三日大火,那些珍贵的宝物都如飞烟般消失。还有一些侥幸脱身的宝物,向东漂流冲出了关隘。水官这等神妙的绘画作品岂能独自留存,能得到它实在是难得。哎,这样极为神奇的宝物,想必也期待有合适机缘再次相聚吧。京城中的权贵们千方百计想要获取它,即便赠予珍贵的玉如意,又怎能打动那高洁的收藏者。或许只有我这一篇诗作,能如同那水官的画作般明白清晰地展现出其中的奇妙。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水官画像所作的和诗。开篇以生动比喻表明绘画需要天赋,引出阎立本虽为儒生却擅长绘画。接着详细描述了画作中少数民族来朝的盛大、庄严场景,如服饰、仪仗等细节,尽显大唐的威严与包容,以及画作的非凡艺术表现力。随后诗中叙述唐朝灭亡后文物散失的遗憾,强调水官像这样的珍品保存不易。并通过描述权贵求之不得,突出画作收藏者的高尚品质,也体现出苏轼对这一文化瑰宝的珍视与感慨。整首诗叙事清晰,从绘画的起源、所绘内容,到画作命运变迁,层层推进,且语言精练,既展现了苏轼对绘画艺术独到见解,也蕴含对历史兴衰、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