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使契丹二十八首燕山

· 苏辙
燕山如长蛇,千里限夷汉。 首衔西山麓,尾挂东海岸。 中开哆箕毕,末路牵一线。 却顾沙漠平,南来独飞雁。 居民异风气,自古习耕战。 上论召公奭,礼乐比姬旦。 次称望诸君,术略亚狐管。 子丹号无策,亦数游侠冠。 割弃何人斯,腥臊久不浣。 哀哉汉唐馀,左衽今已半。 玉帛非足云,子女罹蹈践。 区区用戎索,久尔縻郡县。 从来帝王师,要在侮亡乱。 攻坚甚攻玉,乘瑕易冰泮。 中原但常治,敌势要自变。 会当挽天河,洗此生齿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奉使:奉命出使。
  • 契丹: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
  • 燕山:山脉名。
  • 哆(duō):张开。
  • 箕(jī)毕:星宿名。
  • 召(shào)公奭(shì):周初的大臣。
  • 姬旦:周公。
  • 望诸君:即乐毅。
  • 狐管:即狐偃、管仲。
  • 子丹:太子丹。
  • 左衽(rèn):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
  • 戎索:戎人之法。
  • 縻(mí):束缚。

翻译

燕山就像一条长长的蛇,绵延千里划分着夷人和汉人。它的头衔接西山的山脚,尾巴悬挂在东海岸边。中间张开如同箕星和毕星,末尾则像牵成一条线。回头看那沙漠平坦,从南方独自飞来一只大雁。这里的居民风气不同,自古以来就习惯于耕种和战斗。往上论述到召公奭,他在礼乐方面可比周公。其次提到望诸君乐毅,他的谋略仅次于狐偃、管仲。太子丹被称没有办法,却也屡次在游侠中称冠。那割舍放弃的是什么人啊,那腥臊之味长久不能洗去。悲哀啊汉唐之后,衣襟左开的现在已经占了一半。玉帛不值得说,子女却遭受践踏。用那戎人之法,长久地束缚着郡县。自古以来帝王的老师,关键在于防止国家的灭亡和动乱。攻打坚固的地方不如攻玉那么困难,趁着瑕疵就容易像冰融化那样解决。中原只要常常治理好,敌人的势力自然会改变。应当牵引天河之水,洗净这众多的百姓。

赏析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燕山的雄伟形态及其战略地位,展现了当地独特的风俗和历史沿革。诗中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点评,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和平治理的期望。诗人通过形象的比喻,如将燕山比作长蛇,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对居民风气和历史的描述,体现了对过去与现实的思考。最后表达了对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整首诗既有对自然和历史的描绘,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苏辙

苏辙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