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

前时相见,楼头窗畔,尊酒望银蟾。如今间阻,银蟾又满,小阁下珠帘。 愿得吴山山前雨,长恁晚廉纤。不见楼头婵娟月,且寂寞、闭窗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尊酒:酒杯。尊,同“樽”(zūn ),古代盛酒器具。
  • 银蟾:月亮的美称。传说月中有蟾蜍,所以用以代指月亮 。
  • 间阻:间隔阻隔,此处指两人分离。
  • 恁(nèn):如此,这般。
  • 廉纤:细微,这里形容细雨。
  • 婵娟:形容姿态美好,这里指美人。

翻译

前些时候与你相见,在那楼头窗畔,我们共举酒杯遥望着空中那皎洁的明月。如今你我被迫分离,时光流转,月亮又变得圆满,我在小阁中轻轻放下珠帘。 真希望那吴山山前能够常下着绵绵细雨,一直像这般细雨蒙蒙不停歇。再也看不到楼头与你一起共赏过的明月,只能在寂寞中关上窗户,独自入眠。

赏析

这首《少年游》是一首怀人之作。上阕通过“前时相见”与“如今间阻”的鲜明对比,展现出过去相聚时的美好场景与当下分离的孤寂落寞,将往昔的欢乐和如今的清冷形成强烈反差,让人深切感受到主人公对旧日时光的怀念以及现实中孤独惆怅的心境。 下阕进一步抒情,词人希望吴山山前常下雨,让细雨绵绵,仿佛想用这迷离雨幕来遮掩内心的痛苦与思念。看不到曾经与爱人共赏的明月,只能在孤寂中选择“闭窗眠”,将那种无法排遣的相思之苦和深深的寂寞刻画得入木三分,情真意切地表达出对心上人的深深眷恋和离别后的哀怨情怀,情景交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晁补之

晁补之

晁补之,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8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