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大通:指大通禅师。
- 方丈:寺庙中住持所住的房间,也用以称住持本人。
- 拈椎(niān chuí)并竖拂:拈椎、竖拂都是禅宗和尚说法时的动作,借此表示开示、启悟等。“拈”即用手指拿取;“椎”指槌子;“拂”指拂尘。
- 顶门:头顶的前部。 也谓之“顶门心”。
- 一咄(duō):一声呵斥。“咄”为叹词,表示呵斥或惊异。
- 感慈:即诗题中的感慈邦长老。
- 神骏:形容气质高雅、不同凡响 。这里形容感慈长老非凡的气质和风采。
- 渥洼(wò wā):水名。在今甘肃安西县境,传说其水出天马。常用来比喻非凡的人才或事物。此处以“渥洼流”形容感慈长老出身不凡。
- 壁上高僧:画在墙壁上的高僧图像,这里可能是借指传统佛僧形象。
- 霹雳(pī lì):响雷,比喻惊人的力量或事件。
- 裴休:唐代宰相,字公美,性宽仁,学问优深,尤精释典。他与禅宗多位大师交往颇深。
翻译
你难道没看到大通禅师的方丈室内空空荡荡没有什么杂物,他也不做那些拈椎竖拂(用来传法布道)的动作。人内心原本的自性还没有说出口,在头顶的地方就已经遭遇一声呵斥了。 感慈长老气质超凡,如同渥洼水流出的神骏良驹一般;对于墙壁上的高僧画像,他可不屑于与他们相比。像霹雳一声龙冲破柱子那样令人震撼,在这样的情景中,哪里还用得着裴休呢 。
赏析
这首诗是晁补之赠给感慈邦长老的作品,独具匠心地展现了诗人对禅宗境界和感慈长老的赞扬与推崇。
诗开篇以大通禅师为例,描绘出一种摒弃外在形式,直指内心修行的禅宗气象,表明真正的修行不在外在的仪轨动作。接着以“感慈神骏渥洼流”一句,从正面称赞感慈长老,将其比喻为出自神奇渥洼水的神骏,突出其气质不凡与传承非凡的特质。 “壁上高僧莫遣酬”显示出感慈长老已经超越了普通僧人形象,他不拘泥于传统形式。“霹雳一声龙破柱”通过极为震撼的意象,传达出感慈长老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与超凡脱俗的禅悟境界,如同霹雳震撼、猛龙破柱一样,能够冲破凡俗的束缚。末句“此中何处有裴休”,裴休本是精于释典的有影响力的人物,这里意思是在感慈长老面前,裴休也难以相提并论,进一步烘托出感慈长老超越常人的禅学造诣和独特魅力。整首诗用丰富的意象和鲜明的对比,含蓄而有力地表达了对感慈邦长老卓越禅风的赞美。

晁补之
晁补之,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819篇诗文
晁补之的其他作品
- 《 永遇乐 · 东皋寓居 》 —— [ 宋 ] 晁补之
- 《 千秋岁 · 次韵吊高邮秦少游 》 —— [ 宋 ] 晁补之
- 《 送君 》 —— [ 宋 ] 晁补之
- 《 和二叔父少监入馆见赐诗 》 —— [ 宋 ] 晁补之
- 《 酒泉子 · 同前 》 —— [ 宋 ] 晁补之
- 《 和颜随饮酒 》 —— [ 宋 ] 晁补之
- 《 再用发字韵谢毅父送茶 》 —— [ 宋 ] 晁补之
- 《 满庭芳 · 赴信日舟中别次膺十二钗 》 —— [ 宋 ] 晁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