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

丹碧沉沉虎豹闲,松幢引度九重关。 人间未觉浑无路,天上还惊更有山。 瑶草红泉供挹酌,金风白露送跻攀。 良游自叹平生误,便作归来鬓已斑。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丹碧沉沉(dān)指红色, (bì)指青绿色,这里形容庐山建筑色彩深沉鲜艳,庄重华丽。
  • 虎豹闲:山中虎豹好像很悠闲的样子,形容庐山清幽宁静,没有让人恐惧的猛兽威胁。
  • 松幢(sōng zhuàng):像旗帜一样的松树。幢,原指旌旗之类,这里形容松树排列好像旗帜。
  • 九重关:形容进入庐山仿佛要经过重重关隘,强调进入庐山过程中那种幽深曲折之感。
  • 浑无路:好像完全没有路可走。
  • 瑶草(yáo cǎo):传说中的仙草,这里泛指山上珍贵奇异的草。
  • 红泉:流出红色液体的泉水,或指被霞光映照如红色的泉水,形容泉水的美丽奇特。
  • 挹酌(yì zhuó):舀取饮用。
  • 金风:秋风。秋风起时,树叶金黄,所以称秋风为金风。
  • 白露:秋天的露水。
  • 跻攀(jī pān):攀登。
  • 良游:美好的游览。

翻译

庐山那红墙碧瓦庄重而深沉,山中虎豹悠然闲适。成行排列如旗的松树引我走过重重关隘。在人间仿佛感觉已无路可走了,到了这仿若天上的庐山却惊奇地发现还有层层山峦。山上有仙草、红泉可供人舀取品尝,秋风白露伴随着我一路攀登。我不禁感叹自己平生错失了多少这样美好的游览机会,现在即便要归来,但两鬓已然斑白。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晁补之游览庐山的奇妙经历与深刻感慨。开篇“丹碧沉沉虎豹闲,松幢引度九重关”,诗人以宏大壮阔之笔描绘庐山的建筑色彩和清幽宁静的氛围,以及进入庐山过程中幽深曲折的感受,“松幢”“九重关”的描写给人以神秘深邃之感。“人间未觉浑无路,天上还惊更有山”, 通过对比人间 “无路” 和庐山 “更有山” 的强烈反差,生动地展现了庐山景色的超凡脱俗,蕴含着人生的意外与惊喜。“瑶草红泉供挹酌,金风白露送跻攀”描绘了攀登时庐山奇美的景色,瑶草、红泉、金风、白露等奇特元素,营造出一种如诗如画、如梦似幻的仙境氛围。尾联 “良游自叹平生误,便作归来鬓已斑”,由景入情,诗人为自己虚度岁月、未能早些领略庐山美景而深感遗憾,同时借两鬓斑白传达出时光易逝的无奈和沧桑,使整首诗在描绘自然风光的同时,饱含着人生的复杂况味,韵味悠长。整首诗情景交融,用词细腻生动,在描绘庐山的壮美景色之中,融入深厚的人生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晁补之

晁补之

晁补之,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8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