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昙颂 其七 佛说楞伽经禅门悉谈章八首

普路喻。普路喻。 第七圆明大慧悟。四门百八离名数。 生灭妙有悬通度。三界大师实难遇。 生死涅盘不留住。爱河逆上不合渡。 即心非心魔自去。去底利去。 鲁留卢楼普路喻。诸佛弟子常觉悟。 一念净心无染污。一切魔军自然去。 闾闾屡。专注。 娑诃耶。大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悉昙(xī tán): 古印度的一种梵文字体,也指有关这种字体的相关学门,这里与佛教文化有密切关联。
  • 圆明: 圆满光明,在佛教语境中有对佛法修行达到透彻圆满境界的比喻义。
  • 大慧: 佛教用语,代表大智慧,能够透彻领悟佛法的智慧境界。
  • 百八: 在佛教中有诸多象征意义,常与一些佛教教义、法门联系,如 《楞伽经》 提到的“一百八句义” 等 。
  • 三界: 佛教中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涵盖了众生生死轮回的不同境界。
  • 涅盘(niè pán): 佛教修行的较高境界,指灭除烦恼、超越生死轮回、获得解脱。
  • 爱河: 通常用来比喻欲望如同河一般,让人沉溺其中,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解脱。
  • 魔军: 佛教概念中,魔所率领的种种扰乱修行者的势力和负面影响。
  • 娑诃(suō hē): 在佛教咒语等内容中常见的词汇,有多种释义,常表吉祥、成就的意思 。

翻译

普路喻啊,普路喻啊。 到了第七重境界便是圆满光明、大智慧的觉悟。通向解脱的四门之径,远离那繁多名相数目。 明白生灭与微妙的有(指存在的现象),凭借佛法玄妙之力能在其中通达自在、引渡众生。三界的伟大导师实在是难以遇到啊。 无论是生死之境还是涅盘的解脱之境,都不停留执着。像在欲望的爱河中逆水而上、不陷入沉沦。 认识到心念当下并非心魔,心魔自然离去。就这样决然离去。 鲁留卢楼普路喻(这或许是一种类似佛教咒语般加深寓意或引导修行境界的表达),诸佛的弟子应当常常保持觉悟状态。 心中只要有一念纯净而不被尘俗污染,一切试图扰乱修行的魔军自然就会离去。 (“闾闾屡。专注。”较难确切理解其含义,推测可能是修行中的某种专注状态或指令表述,大意是希望专注修行) 娑诃呀,这代表着大彻大悟。

赏析

这首《悉昙颂 其七》充满了浓郁的佛教修行义理。开篇反复强调“普路喻”,好似起着一种引导念诵、启发修行者心灵的作用,营造出一种庄重神秘的氛围。

诗中围绕佛教修行的境界展开描述。 “第七圆明大慧悟”明确提及一种高层次的觉悟状态,是修行者通过修炼达到的圆满光明与大智慧境地。“四门百八离名数 ”指出要摆脱繁杂名相的束缚,追求佛法真谛。 “生灭妙有悬通度”体现了对世间现象本质和佛法渡化力量的认知 ,生死流转与看似实在的现象,都能在佛法智慧下通明度过。 “三界大师实难遇” 表达出对佛法导师的敬重与珍视,意在激励修行者把握难得的机缘。“生死涅盘不留住” 强调了修行者对境界的不执着,这是一种超脱生死与解脱境界的更高智慧,不贪恋任何一种固定状态。 “爱河逆上不合渡”突出了要抵御欲望,逆向而行,不被欲望所左右。 “即心非心魔自去”阐述了一个重要的修行理念,即正确认识心念,不要将正常心念误认成心魔,这样心魔就会自行退去。 “诸佛弟子常觉悟” 点明修行者应时刻保持清醒、觉悟状态。 “一念净心无染污。一切魔军自然去”说明保持纯净之心的重要性,纯净的内心能够抵御外界干扰。整体上,这首颂通过诗句,传达出佛教修行的方法、境界追求和对内心净化的重视,用词虽简,但蕴含丰富的佛法智慧,对于领悟佛教思想和禅修实践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