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伯牙琴台见菊花(1903年)

· 黄节
英雄心事托琴中,独访孤台过断虹。 满地夕阳号朔雁,隔帘人影瘦西风。 秋花晚节多迟暮,古调今弹有异同。 不为知音为知志,苍茫山水月湖东。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伯牙琴台:也叫古琴台,是为纪念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之情而建,在湖北汉阳。
  • 断虹 断开的彩虹,常用来描绘一种带有残缺美感的景象。
  • 朔雁 (shuò yàn)指从北方来的大雁,通常象征着游子或带有悲凉的意味 。
  • 晚节 指菊花能傲霜开放,象征人到晚年仍能保持的高尚节操。
  • 古调 指古代的曲调,这里可以理解为伯牙弹奏的高雅琴音。
  • 知音 原指知晓音律,后引申为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 知志 理解自己的志向。

翻译

英雄的情怀与心事都寄托在了琴音之中,我独自一人寻访这孤独的琴台,经过如断虹般的景致。满地都被夕阳笼罩,北方飞来的大雁号叫着,透过帘子看到的人影,在西风中显得格外清瘦。秋天的菊花虽然展现着高洁的品格,可盛开时却已到了迟暮之际,就如同这古老的曲调如今再弹奏,难免会有一些不同之处。我来到这里不是为了寻求传统意义上的知音,而是为了寻找能理解我志向之人,就这样面对着苍茫的山水,站在月湖之东。

赏析

这首诗开篇即点明英雄心事寄托于琴,诗人独自前往伯牙琴台,塑造出一种孤寂且饱含深意的氛围。“独访孤台过断虹”,“孤台”“断虹”等意象尽显清冷、孤寂之感 ,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颔联“满地夕阳号朔雁,隔帘人影瘦西风”通过描绘夕阳、哀号的大雁、西风中清瘦的人影等萧瑟意象,进一步渲染出悲凉、寂寥的氛围,借景抒情,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颈联“秋花晚节多迟暮,古调今弹有异同”,由眼前菊花晚开的迟暮联想到古调今弹的变化,在感慨事物变迁之中,将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当下相联系,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尾联“不为知音为知志,苍茫山水月湖东”表达出诗人超越一般知音渴望的更高追求——找到能理解自己志向之人,在山水苍茫的月湖之东,此种志向更显深沉宏大,也流露出诗人在追求过程中的思索与感叹。整首诗情景交融,用词精妙,借寻访琴台菊花之事,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复杂的情感和高远的志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