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荆公

· 刘攽
青苗助役两妨农,天下嗷嗷怨相公。 惟有蝗虫偏感德,又随台旆过江东。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青苗:北宋王安石推行的一种农业政策,在青黄不接时,政府向农民提供贷款或贷粮。
  • 助役:王安石变法中的一项政策,要求百姓缴纳助役钱,由政府雇人服役。
  • 嗷(áo)嗷:形容哀号或喊叫声。
  • 相公:对宰相的尊称,这里指王安石。
  • 台旆(pèi):旆,旗帜,这里指官员出行时的仪仗。台旆指高级官员出行时的队伍和排场。

翻译

推行青苗法和助役法这两项政策,都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妨碍,天下的百姓哀号抱怨,埋怨王相公(王安石)。只有那些蝗虫偏偏对(王安石)感恩戴德,又跟着他的出行队伍到江东去了。

赏析

这首诗是对王安石变法的一种讽刺和批评。诗中指出青苗法和助役法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百姓生活困苦,对王安石表示不满。最后一句以蝗虫“感德”并随王安石出行队伍的荒诞描写,进一步加深了对变法的讽刺。整首诗语言简洁,讽刺意味强烈,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变法的一些看法和反应。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变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以及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刘攽

宋临江军新喻人,字贡父,一作戆父、赣父,号公非。刘敞弟。仁宗庆历六年进士。历州县官二十年,入为国子监直讲,迁馆阁校勘。神宗熙宁初同知太常礼院,以反对新法出知曹州。哲宗元祐中召拜中书舍人。博览群书,精于史学,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专治汉史部分。有《彭城集》、《公非集》、《中山诗话》等。 ► 1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