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惠洪上人
真净养儿如养羊,败群者去羊不伤。
洪师斗擞蔬笋气,白昼穴我夫子墙。
粥鱼斋鼓了无碍,坐禅不废谈文章。
老师颔之笑不语,坏衲百孔穿寒光。
洞庭风号波浪吼,笑揖逐客谈船窗。
六月赤脚登大庾,黄茆瘴里餐槟榔。
天宫不合困两鸟,洪徐接翼鸣南昌。
毛群羽族不敢喘,师乃啁唽鸣其旁。
欻起四明狂客念,扬澜恨不一苇航。
男儿行役良自苦,水有鲛鳄陆豺狼。
何当啖芋拨牛粪,拗折拄杖挂钵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真净:人名,惠洪的师父。
- 斗擞(dǒu sǒu):抖擞,这里有摆脱之意。
- 蔬笋气:指僧人身上那种因修行吃素而带有的寒酸气。
- 穴我夫子墙:意谓学到儒家高深学问。夫子墙,源自《论语》,比喻师门高深学问 。
- 粥鱼:寺院中召集僧众吃饭所敲的木鱼。
- 斋鼓:寺院中用于通知僧众进行斋戒等佛事活动的鼓。
- 颔(hàn)之:点头。
- 坏衲(nà):破旧的僧袍。
- 大庾(yǔ):大庾岭,地名。
- 黄茆(máo)瘴:南方山林中的湿热瘴气。
- 天宫不合困两鸟:化用韩愈诗句,这里说上天不该困住惠洪和徐俯两人 。
- 接翼:翅膀挨着翅膀,比喻关系密切。
- 毛群羽族:泛指飞禽走兽。
- 啁唽(zhōu xiē):鸟鸣声。
- 欻(xū):忽然。
- 四明狂客:指唐代诗人贺知章 。
- 扬澜:地名,风浪很大 。
- 一苇航:乘小船渡过。
- 行役:因公务而跋涉在外。
- 啖(dàn)芋:吃芋头,这里有归隐乡间生活之意。
翻译
真净和尚培养弟子就如同牧羊,将那破坏群体的羊儿驱去,羊群也不受损伤。 惠洪师父努力摆脱掉身上的寒酸气,大白天就深入钻研儒家的高深学问。 粥鱼斋鼓响起,一切有序毫无阻碍,他坐禅修行之际也不荒废谈论文章。 老师听了只是点头微笑不说话,身上破旧的僧袍百孔千疮透着寒光。 洞庭湖畔狂风怒号,波浪吼叫,惠洪笑着拱手与被逐之人在船窗边交谈。 六月里他赤着脚登上大庾岭,在黄茆瘴气中吃着槟榔。 上天不该让惠洪和徐俯二人被困顿,他俩关系亲密在南昌声名远扬。 飞禽走兽都不敢随意喘息,惠洪却在一旁欢快鸣叫。 忽然起了像四明狂客那样狂放不羁的念头,遗憾不能乘小船渡过扬澜之地。 男儿在外奔波劳顿实在辛苦,水上有鲛鳄,陆地有豺狼危险重重。 何时才能去乡下过吃芋头、拨牛粪的日子,折断拄杖,挂起钵囊从此归隐。
赏析
这首诗是谢逸写给惠洪上人的,多角度展现了惠洪上人的形象和他的经历。开篇通过“养羊”的比喻巧妙引出惠洪摆脱“蔬笋气”努力求知的形象,凸显他在学问和追求上的与众不同。诗中还运用多个场景描绘,如坐禅谈文章、洞庭风波中的谈笑、大庾岭上的跋涉等,展示出惠洪的从容、洒脱和无畏。对于惠洪与徐俯等的交往及声名等描述,体现他社交和影响力。诗句有写实之处,如写旅途危险、生活辛苦;同时也有夸张想象,如对其声名影响飞禽走兽的描写。结尾表达对归隐生活向往,从侧面反映出社会现实压力,体现出对摆脱束缚的渴望。整首诗风格既带有调侃诙谐,又饱含对惠洪的赞赏,用形象生动笔触,描绘出鲜活的人物形象与世事境遇,充满生活气息与文学韵味。
谢逸
宋代临川城南(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人,字无逸,号溪堂。北宋文学家,江西诗派二十五法嗣之一。与其从弟谢薖并称“临川二谢”。与饶节、汪革、谢薖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 曾写过三百首咏蝶诗,人称“谢蝴蝶”。
生于宋神宗赵顼熙宁元年,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与汪革、谢薖同学于吕希哲,刻苦磨砺,诗文俱佳。两次应科举,均不第。然操履峻洁,不附权贵,和谢薖“修身砺行,在崇宁大观间不为世俗毫发污染”(《谢幼盘文集》卷首),一生过着“家贫惟饭豆,肉贵但羡藜”的安贫乐道的清苦生活,以作诗文自娱。在乡家居,每月召集乡中贤士聚会一次,共议古人厚德之事,并抄录成册,名为“宽厚会”。其《寄隐士诗》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家藏玉唾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相知四海孰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襄阳耆旧节独苦,只有庞公不入州”。这首诗为历代诗论家所赞赏,《竹庄诗话》、《诗林广记》均称其为佳作。宋徽宗赵佶政和三年以布衣终老于故土,年四十五。
谢逸是五代花间词派的传人,所著《溪堂词》“远规花间,逼近温韦” (薛砺若《宋词通论》) ,雅洁清丽,蕴藉隽妙,在北宋后期的词坛上自成一家。所著《溪堂词》,“皆小令,轻倩可人”(明毛晋《跋溪堂词》),“标致隽永”(《词统·卷四》),今存词六十二首。其词既具花间之浓艳,又有晏殊、欧阳修之婉柔,长于写景,风格轻倩飘逸。
其诗风格与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相似,清新幽折,时人称之为“江西谢康乐”。其文似汉朝刘向、唐朝韩愈,气势磅礴,自由奔放,感情真挚动人,语言流畅自如。黄庭坚说他若在馆阁中,“当不减晁、张、李商老”(晁补之、张来、李商隐)。
谢逸的诗,文词洗炼,有古意,颇受黄庭坚欣赏,认为他诗中名句“山寒石发瘦,水落溪毛雕”、“老凤垂头噤不语,枯木槎牙噪春鸟”、“山寒石发瘦,水落溪毛凋”及词中名句“黛浅眉痕沁,红添酒面糊”、“鱼跃冰池飞玉尺,去横石岭拂鲛绡”,“皆百炼乃出治者”。其生新瘦硬之处,颇得黄庭坚诗的神髓。又如《寄徐师川》诗中的“江水江花同臭味,海南海北各山川”一联字法句法都有明显模仿黄诗的痕迹。
但谢诗中较多的是轻隽健朗,清新疏快的句子。《四库总目提要》称其“虽稍近寒瘦,然风格隽拔,时露清新”,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了谢逸诗清朗健拔的特色。尤其是其七言古诗,多感情充沛,辞意流注,很有笔力。其五言古诗则多写隐居生活,气格闲雅淡远,时与陶、韦相近。
谢逸与当时著名诗人洪刍、饶节、潘大临等人关系密切。吕本中在《江西诗社宗派图》中,自黄庭坚以下列陈师道、谢逸等二十五人为法嗣,这就是在宋代诗坛上颇有影响的“江西诗派”,且评其诗曰:“才力富赡,不减康乐。”谢逸与其弟谢薖被称为“临川二谢”(比作谢康乐和谢玄晖),入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
据《苕溪渔隐丛话》引述《复斋漫录》:“元估中,临川谢无逸过黄州关山可花村馆驿,遇湖北王某,江苏诸某,浙江单某,福建张某等秀才。四人知其来自临川,戏以‘曹植七步成诗,诸君七步为词’相谑。逸行五步,词成,挥毫疾书《江城子》一阙于壁:‘可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落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荫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夕阳楼上晚烟笼,粉香浓,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图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标致依水,情乎俱妙,遂以‘五步成词’闻名江南。”
谢逸诗词中有不少描写家乡旖旎风光和风土人情的名篇:《金石台》、《北津渡》、《吴家渡》、《望江南》等。在《卜算子》词中,较好地体现了江西诗派诗人写词好化用前人诗句的特点。前人评此词为:“标致隽永,全无香泽,可称逸词”(《词统·卷四》)。
宋徽宗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为郑彦国编的《临川集咏》所作的序言,是其散文代表作。
► 31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