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崇德君鼓琴

月明江静寂寥中,大家敛袂抚孤桐。古人已矣古乐在,彷佛雅颂之遗风。 妙手不易得,善听良独难。犹如优昙华,时一出世间。 两忘琴意与己意,乃似不著十指弹。禅心默默三渊静,幽谷清风淡相应。 丝声谁道不如竹,我已忘言得真性。罢琴窗外月沈江,万籁俱空七弦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崇德君: 未知具体人物,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敬仰者。
  • 月明江静: 明亮的月光洒在静静的江面上。
  • 敛袂: 收拢衣袖,表示恭敬。
  • 孤桐: 单株的梧桐树,象征高洁。
  • 古人已矣: 古人已经逝去。
  • 古乐在: 古代的音乐传统仍然存在。
  • 彷佛: 好像,仿佛能听到。
  • 雅颂: 古代诗歌体裁,此处指高雅的音乐。
  • 优昙华: 传说中的稀有花卉,比喻难得一见的事物。
  • 两忘: 忘记了琴和弹奏者的自我。
  • 不著十指弹: 指弹琴如同自然而然,无需刻意。
  • 三渊静: 形容心境如深渊般宁静。
  • 幽谷清风: 隐喻琴声如山谷清风。
  • 丝声: 弹奏的丝弦之声。
  • 不如竹: 有人认为丝弦声音不如竹简清脆。
  • 真性: 真实的本性,即自然纯真的情感。
  • : 同“沉”,落下。
  • 万籁俱空: 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寂静。

翻译

在明亮月光下,江面静谧无声,崇德君衣袖微收,轻轻抚弄着那棵梧桐古琴。尽管古人已逝,但他们的音乐精神犹在,仿佛还能听到古代雅颂的遗韵。技艺高超的手法不易寻觅,而能真正欣赏这美妙音乐的人更是稀罕。琴声就像优昙花般难得一现,让人感到珍贵。在琴声中,他与琴意、己意融为一体,仿佛琴声自然而然流淌,无需手指刻意触碰。他的心境如三渊静水,与琴声的幽谷清风相互映照。有人认为丝弦的声音不如竹简清脆,但他却在琴音中找到了真实的自我。弹完一曲,窗外月已下沉,江面万籁俱寂,唯有七弦琴音永恒。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弹琴的宁静画面,诗人通过对崇德君弹琴的描绘,赞美了古乐的韵味和演奏者的技艺。同时,通过比喻和禅意的融入,表达了对音乐艺术的深刻理解和追求。优昙华的比喻象征着琴声的稀有和珍贵,以及弹琴者与音乐的默契。诗中的"两忘"与"不著十指弹"揭示了音乐的至高境界——无痕无迹,达到心灵与自然的交融。最后,通过对月落江静的环境描绘,强化了音乐给人带来的深远影响,使整个场景更具诗意和禅意。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 24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