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寝

读书常厌烦,燕处意坐驰。 动静两不适,尘劳败天倪。 目昏生黟花,耳聩喧鼓鼙。 沈忧愁五神,倦剧委四支。 不聊终日堪,况乃久远期。 投书曲肱卧,天游从所之。 是身入华胥,彷佛胜初时。 春蚕眠巨箔,夏蜩化枯枝。 今之隐几者,岂有异子綦。 觉寐须臾閒,良亦休我疲。 乃知大觉梦,盖此德之归。 谁为今日是,二十二年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燕处:安闲、舒适的相处。
  • 天倪:自然的分际。
  • 黟(yī)花:昏暗模糊的样子。
  • 鼓鼙(pí):古代军中常用的乐器,这里指声音。

翻译

读书常常让人感到厌烦,安闲时心思也会乱跑。动和静都不舒适,尘世的劳累破坏了自然的状态。眼睛昏花仿佛生出了模糊的东西,耳朵发聩好像有喧闹的鼓鼙声。深沉的忧愁困扰着五脏之神,疲倦厉害使得四肢都委顿。难以忍受一整天这样,何况还是长久这样。放下书本曲着胳膊躺下,自在逍遥地让思绪跟随而去。这身体好似进入了华胥国,仿佛比最初的时候还好。春蚕在巨大的箔上睡眠,夏天的蝉在枯枝上蜕变。现在伏在几案上休息的人,难道和那子綦有不同吗。睡醒这须臾之间,实在也是让我的疲惫得到休息。才知道这如大梦一场,大概这就是德的回归。谁知道今天才是正确的,过去二十二年都是错误的。

赏析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午寝时的感受和思考。开头表达了对读书和日常状态的厌倦,展现内心的躁动和不适。后面通过一些生动的形容,如目昏、耳聩等表现疲惫的状态。随后描述投入午休时仿佛进入另一境界,如华胥国般美妙。诗中将现实的烦闷与休息时的超脱相对比。最后部分关于梦境、是非的思考,富有哲学意味,显示出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反思。整首诗语言细腻,情感真挚,体现了诗人细腻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思考角度。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 24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