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
黄州逐客未赐环,江南江北饱看山。
玉堂卧对郭熙画,发兴已在青林间。
郭熙官画但荒远,短纸曲折开秋晚。
江村烟外雨脚明,归雁行边馀叠巘。
坐思黄柑洞庭霜,恨身不如雁随阳。
熙今头白有眼力,尚能弄笔映窗光。
画取江南好风日,慰此将老镜中发。
但熙肯画宽作程,十日五日一水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 赐环:亦作“赐还”,旧时指放逐之臣遇赦召还。
- 玉堂:唐宋以后称翰林院为玉堂。
- 巘(yǎn):大山上的小山。
翻译
在黄州的逐客还没被召回,得以在江南江北尽情地观赏山峦。在翰林院躺卧着面对郭熙的画,那兴致已经在青绿的山林间了。郭熙在宫廷的画作只是有荒远的意境,短幅画卷曲折地描绘出秋晚的景象。江村外冒着烟那雨脚明晰,归雁飞行的边上是层层叠叠的小山。坐着就想到洞庭湖边霜后的黄柑,遗憾自己的身子不如大雁能追逐阳光。郭熙如今头发都白了还有好眼力,还能拿着笔映照在窗光下绘画。画出江南美好的风光,慰藉我这将要老去在镜中看到白发的人。只是希望郭熙肯慢慢作画安排好日程,十天五天完成一处水一处石。
赏析
这首诗围绕着郭熙的画展开,先写自己如逐客般看山,而后细致描绘了郭熙画中所呈现的秋山景象,包括荒远、秋晚、江村、归雁等,画面感十足。诗中还表达了对画中景象的喜爱和羡慕,比如对黄柑和能随阳的大雁的向往,体现出一种向往自然和自由的情感。同时也对郭熙的画技给予了高度赞扬,尽管他已头白却依然有好眼力和作画能力。最后表达了希望郭熙能好好作画的期望。整首诗既生动地描述了画的美妙,又融入了诗人自身的感受和思考,富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