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四首 其一
瑶池昨夜新凉,一奁环佩秋声碎。
多应卷尽,晴丝万缕,静香十里。
鹭怅盟寒,鸳惊梦冷,画栏谁倚。
剩吴娃小艇,采芳重到,料比似,人憔悴。
可是凌波仙子,嫁西风,靓妆都洗。
碧筒唤酒,红衣试舞,旧欢难记。
怕点清霜,怕逢疏雨,怕随流水。
算关心只有,跳珠零乱,作相思泪。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奁(lián):女子梳妆用的镜匣,泛指精巧的小匣子。
- 鹭怅:鹭鸟因某种情感而惆怅。
- 鸳惊:鸳鸯因某事而受惊。
- 凌波仙子:水仙花的别称。
翻译
昨晚的瑶池刚有了新的凉意,一盒环佩发出清脆的秋声。大概是卷走了全部,那晴空的万千缕丝线,以及那安静的十里香气。鹭鸟因盟誓寒冷而惆怅,鸳鸯因梦冷而受惊,画栏边有谁在倚靠。只剩下吴地女子的小艇,再次采花芳而来,想来比起以前,人已变得憔悴。难道是那凌波仙子,嫁给了西风,美丽的装扮都已洗净。用碧筒盛酒召唤,穿着红衣试着起舞,旧日的欢乐难以记起。害怕点点清霜,害怕碰到稀疏的雨,害怕随流水而去。算起来真正关心的只有,那跳动的水珠零乱,化作了相思的泪水。
赏析
这首词营造出一种清幽、寂寥且略带惆怅的氛围。开篇通过“瑶池昨夜新凉”描绘出秋凉的感觉,接着一系列的景象描写,如“静香十里”等,展现出一种空灵之美。词中运用“鹭怅”“鸳惊”等词汇,增添了一种哀怨之情。“吴娃小艇”的出现使画面有了动感,但“人憔悴”又体现出深沉的感伤。“凌波仙子”等描写将情感进一步升华,从对景的感触上升到对人生、时光的思索。全词语言精致,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笔触抒发了一种莫名的愁绪与相思之情。

项鸿祚
清词名家,浙江钱塘人,原名继章,後改名廷纪,字莲生。生於嘉庆三年(公元1768年)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举人。屡应进士试试不第,幽忧不振。越二年(公元1835年)卒,年仅三十八岁。鸿祚一生,大似纳兰性德,与龚自珍同时为“西湖双杰”。“善词,上溯温、韦,下逮周密、吴文英。”(《清史稿》),其词多表现抑郁、感伤之情,著有《忆云楼词甲乙丙丁稿》四卷,《补遗》一卷,有光绪癸巳钱塘榆园丛刻本。其自序云:“生幼有愁癖,故其情艳而苦,其感于物也郁而深;连峰巉巉,中夜猿啸,复如清湘戛瑟,鱼沉雁起,孤月微明;其窅敻幽凄,则山鬼晨吟,琼妃暮泣,风鬟雨鬓,相对支离;不无累德之言,抑亦伤心之极致矣!”(《忆云楼词·甲稿·序》)又云:“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时异境迁,结习不改,霜花腴之剩稿,念奴娇之过腔,茫茫谁复知者?”(《忆云楼词·丙稿·序》)又云:“当沉郁无憀之极,仅托之绮罗芗泽以洩其思,盖辞婉而情伤矣!”(《忆云楼词·丁稿·序》)於此略见作者之情趣。
项鸿祚论词认为:“夫词者,意内而言外也。意生言,言成声,声分调,亦犹春庚秋蟋,气至则鸣,不自知其然也。”(《忆云楼词·甲稿·自序》)他自己曾说:“幼有愁癖”,从他的写作实践看,他多写伤心之词,愁苦之音。如“黄叶声多,红尘梦断,中有檀栾径。空明积水,诗愁浩荡千顷”(《湘月》)、“更更更鼓凄凉,翠绡弹泪千行。并作一江春水,几时流到钱塘”(《清平乐·元夜》),可见一斑。他的词出入于五代、两宋之间,在浙派、常州派之外,自具清真哀艳、婉转幽深的特色,与纳兰性德、蒋春霖的词风较近。谭献《箧中词》评为“荡气回肠,一波三折”,“幽艳哀断”。缺点在于题材狭窄,且囿于言愁说恨,风格不够多样。朱孝臧《彊村语业》评:“无益事,能遣有涯生。自是伤心成结习,不辞累德为闲情,兹意了生平”。在很大程度上说出了项词的创作特点和局限所在。谭献评曰:“文字无大小,必有正变,必有家数,乐善好施。水云楼词,固清商变徵之声,而流别甚正,家数颇大,与成容若、蒋鹿潭,二百年中,分鼎三足。”谭献《箧中词》评曰:“莲生,古之伤心人也!荡气回肠,一波三折,有白石之幽涩而去其俗,有玉田之秀折而无其率,有梦窗之深细而化其滞,殆欲前无古人。其《乙稿自序》:‘近日江南诸子,竞尚填词,辨韵辨律,翕然同声,几使姜、张俯首。及观其著述,往往不逮所言。’云云,婉而可思。又《丙稿序》云:‘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亦可以哀其志矣。以成容若之贵,项莲生之富,而填词皆幽艳哀断,异曲同工,所谓别有怀抱者也。”
► 2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