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我昔学诗未有得,残馀未免从人乞。
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
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
打毬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疋。
华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
琵琶弦急冰雹乱,羯鼓手匀风雨疾。
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世间才杰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
放翁老死何足论,广陵散绝还堪惜。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三昧(sān mèi):佛教用语,原为梵文音译,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之一,后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
- 羯(jié)鼓: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
- 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比喻细微之物。
翻译
我从前学习写诗没有什么收获,残余的不过是跟从他人乞求而来。力量孱弱气息不足自己心里清楚,随便获取虚名自己感到羞愧。四十岁时参军驻守南郑,在军中日夜尽情欢宴。打毬的场地有一千步,马棚里看马有三万匹。华丽的灯光下尽情赌博声音充满高楼,宝钗鲜艳地舞蹈光芒照在坐席上。琵琶弦声急促像冰雹乱落,羯鼓的敲击声均匀像风雨急促。作诗的真谛忽然出现在眼前,屈原、贾谊清楚地呈现在眼前。上天的机关和锦缎般的文采由我运用,裁剪的精妙之处并非依靠尺子衡量。世间有才之士本来不缺乏,细微之处没处理好就如同天地相隔。放翁到老死去又有什么值得谈论的,像《广陵散》那样的绝唱消失才真的可惜。
赏析
这首诗回顾了诗人自己学诗的经历。开头写过去学诗的不得法和惭愧,接着叙述在南郑的军旅生活经历对他诗歌创作的影响,展现出丰富热烈的场景。那些生动的画面似乎触发了他对诗歌的全新领悟,使他突然见到“诗家三昧”。之后强调创作中自然天成与巧妙裁剪的重要性,以及世间人才虽多但真正能达到很高境界的却少。最后感慨自己老去不足为重,可惜的是那些优秀的作品消失。整首诗情感真挚,体现了陆游对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与追求,也流露出对人生和文化传承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