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一日视筑堤
江水来自蛮夷中,五月六月声摩空。
巨鱼穹龟牙须雄,欲取阛市为龙宫。
横堤百丈卧霁虹,始谁筑此东平公。
今年乐哉适岁丰,吏不相倚勇赴功。
西山大竹织万笼,船舸载石来亡穷。
横陈屹立相叠重,置力尤在水庙东。
我登高原相其冲,一盾可受百箭攻。
蜿蜿其长高隆隆,截如长城限羌戎。
安得椽笔记始终,插江石崖坚可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蛮夷(yí):古代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 阛(huán)市:街市。
- 东平公:这里指负责筑堤的人。
- 舸(gě):大船。
- 砻(lóng):磨。
翻译
江水从少数民族地区流淌而来,五六月时江水的声音响彻天空。巨大的鱼和穹背的龟露出雄健的牙须,想要将街市占为龙宫。 横亘的百丈大堤如卧在雨后天空的彩虹,最初是由谁修筑的呢,那是像东平公一样的人。今年真是快乐啊,恰逢丰收之年,官吏们相互协作,勇敢地投入到筑堤的工作中。 从西山砍伐大竹子编织成数万只笼子,船只源源不断地载着石头前来。这些石头横陈着、屹立着,相互重叠,放置的地方主要在水庙的东边。 我登上高处的平原查看水势的冲击,发现这一道堤岸就像一个盾牌,可以承受百箭的攻击。堤岸弯弯曲曲地高高耸立,气势雄伟,像长城一样截断水流,阻挡洪水。 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好的记录者,将这筑堤的始末完整记录下来呢?把记录的文字插在江边的石崖上,而那石崖坚固得可以打磨刻字。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筑堤的场景和意义。诗的前两句通过对江水和水中生物的描写,展现出江水的汹涌和潜在的危险。接下来描述了百丈横堤的雄伟,以及筑堤人的功绩。诗中还提到了为筑堤而准备的材料和人们的努力,表现出了大家齐心协力的精神。作者登上高原查看水势,强调了堤岸的防御作用,将其比作能够抵御攻击的盾牌,又比作截断水流的长城,形象地突出了堤岸的重要性和坚固程度。最后,诗人表达了希望有人能记录下这筑堤的经过,使这一功绩得以流传。整首诗语言生动,气势磅礴,既描绘了筑堤的壮观场景,又体现了人们对抗洪水的决心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