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泉

· 范浚
昔有大荒国,水以狂泉名。 国人皆饮泉,狂颠率无宁。 一者自穿汲,乃独能常醒。 国人既皆狂,反见不狂惊。 顾谓不狂人,无乃鬼物凭。 不然是狂疾,救疗当痊轻。 施针灼炷艾,肤肉无全平。 而彼不狂者,被虐楚不胜。 贲然走泉所,酌饮不敢停。 既饮即亦狂,万虑皆迷冥。 其狂与众一,众始欢相倾。 世事今亦然,嗟哉感诗鸣。 安得跨鹏背,独往游天溟。 寄谢彼狂子,酌泉吾不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狂泉:传说中一个国家的泉水之名。
  • 大荒:边远荒僻。
  • :精神错乱。
  • 贲(bēn)然:形容匆促急迫的样子。
  • :海。

翻译

从前有个边远荒僻的国家,那里的水因为叫狂泉而有名。国人都饮这狂泉的水,大都精神错乱没有安宁的时候。有一个人自己凿井打水喝,于是唯独他能常常保持清醒。国人既然都发狂了,反而看到不发狂的人很吃惊。他们看着这个不发狂的人,就说难道是有鬼怪附身。不然就是狂人有病,救治应当可以痊愈变轻。于是就对他用针炙,用艾火烧,他的肌肤和肉体没有完整和平整的地方。而那个不发狂的人,被虐待苦楚得不能忍受。仓促地跑到狂泉那里,不停地舀水喝。喝下后马上也就发狂了,所有的忧虑都迷惑不清了。他的发狂和众人一样了,众人才开始欢快地互相亲近。世上的事现在也是这样啊,可叹啊我感慨诗就吟出了。怎么能够跨上大鹏的背,独自前往那天空和大海。告诉那些狂人,我可不能喝这狂泉的水啊。

赏析

这首诗通过讲述狂泉之国的故事,以夸张的手法揭示了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却反遭迫害,最后无奈从众的现象,极具讽刺意味。诗中对狂泉国人的癫狂状态以及清醒者的遭遇描写生动形象。同时,借古喻今,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不满和感慨。最后,诗人发出“安得跨鹏背,独往游天溟”的感叹,显示出渴望远离世俗纷争的心境,以及对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的坚持。整首诗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范浚

范浚

宋婺州兰溪人,字茂明,号香溪。高宗绍兴元年,举贤良方正,以秦桧当国,不起。闭门讲学,弟子数百人。有《香溪集》。 ► 1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