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琰归汉图

文姬别胡地,一骑轻南驰。 伤哉贤王北,一骑挟二儿。 二儿抱父啼,问母何所之。 停鞭屡回首,重会知无期。 孰云天壤内,野心无人彝。 凡物以类偶,湿化犹相随。 穹庐况万里,日暮惊沙吹。 惜哉辨琴智,不辨华与夷。 纵怜形势迫,难掩节义亏。 独有思汉心,写入哀弦知。 一朝天使至,千金赎蛾眉。 雨露洗腥瘢,阳和变愁姿。 出关拜汉月,照妾心苦悲。 妾心倘未白,何以觐彤墀。 狐死尚首丘,越鸟终南枝。 如何李都尉,没齿阴山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文姬:蔡琰,字文姬,东汉末年女性文学家。
  • 胡地:古代泛称北方和西方各族居住的地方。
  • 贤王:匈奴的首领。
  • 天壤:天地,天地之间。
  • (yí):常理,法度。
  • 穹庐(qióng lú):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
  • 蛾眉:代指女子美丽的容貌。
  • 彤墀(chí):宫殿前的红色台阶及台阶上的空地。

翻译

蔡文姬告别胡地,单骑轻快地向南奔驰。可悲啊那贤能的匈奴王在北方,单骑还带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抱着父亲啼哭,询问母亲要去哪里。她停下马鞭屡次回头,深知再次相会已无期。谁说天地之间,胡人的野心没人懂常理。凡是事物都按类别结合,像湿性的变化还相互追随。那毡帐何况在万里之外,日落时惊起沙尘吹拂。可惜啊有分辨琴音的智慧,却不能分辨华夏与夷狄。纵然怜惜形势所迫,也难以掩盖节义的缺失。只有思念汉室的心,写在了哀怨的琴弦里让人知晓。一旦天使来到,用千金赎回了她的美貌。雨露洗去了身上的耻辱斑痕,阳光温暖改变了愁苦的姿态。走出关隘拜谒汉时的明月,照着我心中的痛苦悲伤。我的心意倘若还未表白清楚,又凭什么去觐见朝堂。狐狸死的时候还会把头朝向出生的山丘,越地的鸟儿最终会飞向南方的枝头。为什么李陵都尉,到老死在阴山边陲。

赏析

这首诗以蔡琰归汉的故事为背景,表达了对其遭遇的感慨和思考。首联描述文姬离开胡地,骑马南归。紧接着描写与匈奴王及孩子分别的悲伤场景。中间部分感叹文姬虽有才情却在胡地多年,指出其节义有亏。同时也强调她始终怀有思汉之心。后文叙述她最终归汉,容颜和心境都有了变化,然而仍心怀痛苦和委屈。最后以狐死首丘、越鸟南枝作比喻,再对比李陵终老在阴山的结局,进一步烘托出文姬归汉的心绪复杂。整首诗情感深沉,通过对蔡琰命运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以及对民族、文化、节义等问题的思索与感慨。

林景熙

林景熙

林景熙,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 3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