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臣听说事情还没发生就预先图谋,这样的话处理起来就游刃有馀;如果事情已经发生了才打算处理,那么常常做起来力不从心。金人侵占我中原大地,臣子们应该要想着一雪国耻,普天之下的人民,这样的心志未曾敢忘记。我的家乡,房屋都在济南,一家担任军职蒙受大宋的厚恩。祖父告诉我,因为族人太多,没能走脱被金人俘虏,不得以担当金人的官职。后来留在京师又到过宿州和毫州,到过沂州海州,都不是他的志向所在!每次退朝回家吃完饭食,就带着我们这些小辈的人攀登高山,远眺悠悠天地,谈论国家要事。想要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我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祖父经常带着我驾车,远至燕山,只为勘察地形。只可惜计谋尚未想好,我祖父就去世了。高宗绍兴三十一年,金国海陵王完颜亮向南入侵,中原的百姓们都集合起来,臣也召集了二千人归顺在耿京麾下,担任掌书记一职,和他一起图谋收复中原,一共召集了二十五万人,归顺朝廷。不幸的是中间出现了变故,事情才出现难于预计的变化。(这里指起义军中的一个将领张安国杀害了耿京,叛变投金)我忠于大宋,义愤填膺!现在,我定下心来,私下思考:当下的事情,朝廷应该稳重行事,不能让金人的奸谋得逞。以前,是战是和,常常是金人说的算,我们却只能被动的应对。记得上次在燕山本来已经求和纳贡,奈何没几时,汴京就被包围,求和没成却反害徽、钦二宗被俘。秦桧等人的求和反而只能让金人更加肆无忌惮。对方看到有利就和我大宋作战,兵力疲惫了就和我们求和,尔虞我诈,我们都得到什么了?唯有张浚将军的抗金军队初有成果,既然胜利了就不要考虑失败,事情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后来失败了,是在大家求和以后,便又遭受金人的蹂躏,所以抗金的斗争史残酷的。而那些对军事一窍不通的人,只看见胜利不可保持就以为是祸害,这些不开悟和不可靠的人是大弊病,我们要引以为鉴啊!微臣认为收复中原的计谋是有的,不要去在意符离一战的胜败。而那些朝廷大员总是想太多,一想到要用兵就像谈虎色变,太可惜了!古人说不要因为小的挫折就放弃大的事业,正是这样啊!
皇帝陛下您聪明英武,对事情有真知灼见,即使是光武帝的英明,唐宪宗的果敢也比不上您!区区的金人,却让您早起晚睡地劳累,这正是天下有识之士向您献计效命的时候啊!微臣虽然出身低微,没有什么才幹,只是因为出于对我大宋的忠心激发了我,不能过控制自己。如今金人那边有弊端,是我们有机可乘的时候,然而朝廷大方针仍然是戒备就是没有危险。所以我殚精竭力,不自量力,写成了抵御敌人的十篇策文,文章的名称叫做美芹。其中三篇是分析敌人的弊端弱点,其中七篇是写朝廷当下应该采取的措施。先审时度势,然后观察敌情,再观察其变化,这样敌人的虚实我们就了如指掌,然后在把七篇中的计策按顺序使用,打败敌人不在话下。只要陛下经快实施,微臣所说的先机,就志在必得,不要在大家的议论中迷惑了。如果收复中原成功了,陛下的英烈不会逊色于唐太宗。冒昧地献上我的计策,就算是犯了越权的大罪,山野之人的可口芹菜献给我的君王,也希望君王能诚恳的接纳。请陛下能赦免我的狂妄,怜惜我的一片忠心,批判的接受我的建议,我会感到无比的荣幸!
序
《美芹十论》为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所作,该书从第一论以至于第十论,无一不是精辟之论。同时,这也是一部很好的军事论著,有著很高的研究价值。
“芹”指芹菜。《列子· 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
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辛弃疾写了十篇论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美芹十论》是献给皇帝的,因此,作者谦称《十论》不过是他自己觉得好,皇帝不一定就会喜欢——就像宋人喜欢芹菜一样——事实上,皇帝的确不喜欢。 自从辛弃疾献了《美芹十论》之后,人们就把“美芹”作为忧国忧民、悲国家之颠覆的代名词了。从此美芹有了特定深远的含义了。
李筌曾于《太白阴经·卷一·人无勇怯篇》对勇怯与地域之关系提出了旷古绝今之论,而辛弃疾则于《自治》篇中对:“臣闻今之论天下者皆曰:‘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之问题提出反驳,并作出“是又可以南北勇怯论哉?”的结论。与李筌不同的是,辛弃疾的目的在于希望南宋朝廷能由排除南北勇怯的成见,进而自治图强;前者理论价值绝高,而后者现实指导之意义甚大。同源殊流,各有所长。
至于其在《察情》一篇所论:“两敌相持,无以得其情则疑,疑故易骇,骇而应之必不能详;有以得其情则定,定故不可惑,不可惑而听彼之自扰,则权常在我而敌实受其弊矣。”此说可谓得兵家虚实理论之精华。空城计之所以得行险而稳成,其妙处亦不过在此而已。然直陈此妙、直捣关键枢要之处者,辛弃疾可谓第一人。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臣闻:我听说。
-
预图:预先计划。
-
处之:处理事情。
-
虏人:指金人。
-
凭陵:侵犯。
-
中夏:中原。
-
殚忱:尽心尽力。
-
藩寄:边防重任。
-
大父:祖父。
-
赞:辛赞,辛弃疾的祖父。
-
脱身:逃脱敌手。
-
被污虏官:被迫担任金人官职。
-
燕山:今北京一带。
-
逆亮:指金主完颜亮。
-
辛巳岁: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
-
耿京:南宋抗金义军首领。
-
掌书记:幕僚职位。
-
恢夏:恢复失地。
-
两宫:指宋高宗和宋孝宗。
-
狩:出巡或逃亡。
-
秦桧:南宋主和派代表。
-
符离:地名,北宋时曾发生军事冲突。
-
齰舌:咬舌,表示痛心或警戒。
-
美芹:谦辞,喻微不足道的建议。
翻译
我听说事情还没发生就应该预先策划,那么处理起来通常会有准备;事情发生后再来计议,应对往往就显得不足。金人侵犯中原,我作为臣子,心中时刻想着洗雪国家耻辱,全国上下,这种心意从未有一日忘记。我家世代居住在济南,祖父辛赞曾肩负边防重任,享受国家的深厚恩惠。他曾因族人众多而难以逃脱敌手,被迫担任金人的官职,留在京师等地,他总是在退食时带领我们登高望远,指点江山,希望能找到机会反击,以缓解皇上对敌人的刻骨仇恨。他曾让我两次跟随官员到燕山,详细观察地形,谋划策略还未实施,祖父辛赞便去世了。到了辛巳年,金主完颜亮南侵,中原百姓纷纷起义,我曾集结两千人,追随耿京,担任他的幕僚,共同策划恢复大宋,合计有二十五万兵马,向朝廷投降。然而不幸的是,内部发生了变故,事情的发展大错特错。我怀着愚忠,内心痛苦不堪。在闲暇时,我暗自思考:如今的局面,朝廷过于慎重,把决策权交给了敌人,他们试图通过试探来获取利益,所以战争和平的主动权常常在对方手中,我们只是被动应对。因此,燕山的和平不久后变成了京城的紧急围困,刚刚达成的城下之盟紧接着就是两位皇帝的远行。秦桧的和议反而助长了敌人的嚣张。他们有利就战,疲倦就和,诡计多端,我们如何应对?只有张浚在符离的战役稍微有些生机,虽然胜利但并未担心失败,但这不是完全的成功。然而,与和谈后遭受的损失相比,这样的局面还不算最惨。那些不懂军事的人,只看到胜利可能带来的隐患,却没意识到和谈无法依赖是更大的致命问题。他们急于提出警告。我认为收复失地自有明确的策略,符离的小败不足以成为教训,而朝廷中的公卿过分忧虑,不愿讨论军事,实在可惜。古人说不应因小挫折而动摇大计,正是这个道理。
赏析
辛弃疾在这篇奏章中,回顾了自己家族的历史以及个人的抗金经历,强调了预见性和战略的重要性。他批评了朝廷的保守态度和主和派的政策,认为应该抓住敌人的弱点,积极备战,而不是一味地妥协。他还表达了对皇帝的忠诚和期待,希望皇帝能够洞察时局,坚决执行恢复大计,以雪国耻。这篇奏章不仅展示了辛弃疾的军事才能,也流露出他对国家复兴的深深忧虑和责任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爱国将领的高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