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才子传 · 陆羽

羽,字鸿渐,不知所生。初,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育为弟子。及长,耻从削发,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始为姓名。有学,愧一事不尽其妙。性诙谐,少年匿优人中,撰《谈笑》万言。天宝间,署羽伶师,后遁去。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上元初,结庐苕溪上,闭门读书。名僧高士,谈宴终日。貌寝,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与人期,虽阻虎狼不避也。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岗子"。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着书甚多。扁舟往来山寺,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击林木,弄流水。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当时以比接舆也。与皎然上人为忘言之交。有诏拜太子文学。 羽嗜茶,造妙理,着《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絜具而入,李曰:"陆君善茶,天下所知。扬子中泠水,又殊绝。今二妙千载一遇,山人不可轻失也。"茶毕,命奴子与钱。羽愧之,更着《毁茶论》。 与皇甫补阙善。时鲍尚书防在越,羽往依焉,冉送以序曰:"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远野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夫越地称山水之乡,辕门当节钺之重。鲍侯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集并《茶经》今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竟陵禅师:唐代的禅宗僧人,智积为法号。
  • 《易》: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经典,陆羽用它占卜自己的名字。
  • 《蹇》之《渐》:《周易》中的卦象,蹇卦变为渐卦,象征鸿雁由水中到陆地的过程。
  • 辛文房:唐朝文人,著有《唐才子传》,记述当时的文人艺术家。
  • 上元初:指唐朝上元年间。
  • 苕溪:古代河流名,流经浙江湖州。
  • 纱巾藤鞋:简朴的服饰。
  • 短褐犊鼻:粗糙的布衣和围裙。
  • 裴回:徘徊,漫步。
  • 接舆:古代隐士,以唱《凤兮歌》出名,这里用来形容陆羽的狂放不羁。
  • 皎然:唐代僧人,与陆羽关系亲密。
  • 太子文学:官职名称,负责太子的文学教育。
  • 御史大夫:古代官职,负责监察事务。
  • 李季卿:唐朝官员,对茶艺有兴趣。
  • 中泠水:著名的泉水,用于泡茶。
  • 鲍尚书防:鲍防,唐朝官员,曾任越州刺史。
  • 补阙:唐代官职,负责向皇帝进言。
  • 辕门:古代军营的大门,这里代指鲍防的官邸。

翻译

陆羽,字鸿渐,他的身世不明。最初,禅师智积在河边捡到了一个婴儿,抚养他成为弟子。长大后,他不愿出家,用《易经》为自己占卜,得到“蹇”变为“渐”的卦象,解释为:“鸿雁逐渐飞到陆地上,它的羽毛可以作为仪态的象征。”于是他开始使用这个新名字。陆羽博学多才,但对自己的不足感到羞愧。他性格幽默,年轻时藏身于优伶之中,撰写了一部名为《谈笑》的大量作品。天宝年间,他担任伶师,后来选择离开。人们称他为“行为纯洁但行踪隐秘的人”。上元初年,他在苕溪边建屋,专心读书,与高僧名士们畅谈。他相貌普通,说话口吃但见解独到。听到别人的优点,他会像自己拥有那样欣喜。无论何时与人约定,即使面对危险也不回避。他自称为“桑苎翁”,又号“东岗子”。他擅长创作古风诗歌,意境闲适高雅,著作颇丰。他驾着小船在山寺间游荡,只穿纱巾藤鞋,穿着简陋的粗布衣服,敲击林木,戏耍流水。有时在野外漫步,吟诵古诗,直到月色朦胧才返回。人们把他比作古代的隐士接舆。他与皎然法师结为忘言之交,曾受命为太子文学。

陆羽酷爱茶叶,创立了独特的茶艺理论,撰写了《茶经》三卷,详细论述茶叶的起源、泡茶的方法和器具,因此被称为“茶仙”,使天下人更加了解品茶之道。卖茶人家甚至制作瓷陶的陆羽雕像供奉为神,购买十个茶具可能就能得到一个陆羽。有一次,御史大夫李季卿巡抚江南,对茶艺颇有研究,知道陆羽的大名,邀请他相见。陆羽身穿简装,带着简单的煮茶工具进入,李季卿赞赏他的茶艺。茶事结束后,李命仆人给陆羽钱,陆羽感到羞愧,于是写了《毁茶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陆羽与补阙皇甫交好,他曾前往鲍防那里寻求依靠,冉氏为他送行时说,他追求儒家和佛教的智慧,喜欢歌诗的美。鲍防会像爱护子侄一样对待他,而不仅仅是在镜水垂钓或耶溪月夜。陆羽的著作,《茶经》以及其他作品至今仍广为流传。

赏析

陆羽,这位唐代的茶圣,不仅以其卓越的茶艺闻名,还因其独特的生活态度和人格魅力受到人们的敬仰。他虽出身贫寒,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文化领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的《茶经》不仅是茶艺的经典之作,也是他对生活美学的深刻理解和追求的体现。陆羽的品行高洁,虽然行踪隐秘,但他的学识和人格魅力使他在社会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他的友情和交往,如与皎然和皇甫补阙的交往,都充满了深厚的情感和真挚的友情。他的生活态度——无论是对茶的热爱,还是对自然的亲近,都体现了他超脱世俗的闲雅情怀。

辛文房

辛文房,元代﹐字良史﹐西域人﹐曾官省郎。能诗﹐与王执谦﹑杨载齐名。有《披沙诗集》﹐已佚。泰定元年(公元1324)官居省郎之职。此书成于元成宗大德甲辰(公元1304),共收唐五代诗人传记二百七十八篇,传中附及一百二十,合计三百九十八人。 唐代许多诗人在旧史中无传可稽,辛氏广采资料,“游目简编,宅以史集,或求详累帙,因备先传,撰以成篇,斑斑有据,以悉全时之盛,用成一家之言”(《唐才子传·引》)其中一些史料,例如记载诗人登进士第年等,十分可贵;“传后附以论,多掎摭诗家利病,亦足以津逮艺林”(《四库全书总目》)。辛氏虽为众多的唐代诗人立传,而其主旨却似乎在因人而品诗,重点在标其诗格,而不在考叙行迹,所以其中叙述诗人生平部分,杂采文集、笔记、小说等,而又缺乏必要的鉴辨,史实的疏误甚多。相反,辛氏或摘取作家本人及他人诗文,或采择前人旧评,或在前人旧评基础上有所增饰,或自出新意,品评诗歌,则颇具启发性。所以,“此书的主要价值与其说在提供诗人传记史料方面,倒不如说是在唐诗的品评方面。”(陶敏、李一飞《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但它毕竟是唯一的一部唐代诗人传记,故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 ► 1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