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钱献之序

· 姚鼐
孔子没而大道微,汉儒承秦灭学之后,始立专门,各抱一经,师弟传受,侪偶怨怒嫉妬,不相通晓,其于圣人之道,犹筑墙垣而塞门巷也。久之,通儒渐出,贯穿群经,左右证明,择其长说。及其敝也,杂之以谶纬,乱之以怪僻猥碎,世又讥之。盖魏晋之间,空虚之谈兴,以清言为高,以章句为尘垢,放诞颓坏,迄亡天下。然世犹或爱其说辞,不忍废也。自是南北乖分,学术异尚,五百馀年。唐一天下,兼采南北之长,定为义疏,明示统贯,而所取或是或非,未有折衷。宋之时,真儒乃得圣人之旨,群经略有定说。元明守之,著为功令。当明佚君乱政屡作,士大夫维持纲纪,明守节义,使明久而后亡,其宋儒论学之效哉!且夫天地之远,久则必变。是故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学者之变也,有大儒操其本而齐其弊,则所尚也贤于其故,否则不及其故,自汉以来皆然已。明末至今日,学者颇厌功令所载为习闻,又恶陋儒不考古而蔽于近,于是专求古人名物制度训诂书数,以博为量,以窥隙攻难为功。其甚者,欲尽舍程朱,而宗汉之士,枝之猎而去其根,细之蒐而遗其巨,夫宁非蔽与? 嘉定钱君献之,强识而精思,为今士之魁杰,余尝以余意告之,而不吾斥也。虽然,是犹居京师庬淆之间也。钱君将归江南而适岭表,行数千里,旁无朋友,独见高山大川乔木,闻鸟兽之异鸣,四顾天地之内,寥乎茫乎,于以俯思古圣人垂训教世先其大者之意,其于余论,将益有合也哉。
拼音

注释

钱献之:钱坫,清代学者兼书法家,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人;官乾州兼署武功县,精研文字学和地理学,著有《说文解字斠诠》、《十经文字通正书》、《史记补注》、《新斠注地理志》等。 微:衰败。 灭学:指秦始皇焚书坑儒。 侪偶:同辈,此处指同代各家。 通儒: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学家。 谶:指图谶,是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或征兆。 纬:指方士化的儒生编集起来的以神学迷信附会儒家经典的著作。 谶纬:汉代流行的神学迷信。 清言:亦称清谈或玄言。魏晋时期崇尚虚无,喜谈名理。这种社会风气始于魏,当时何晏、夏侯玄、王弼等摈弃世务,专谈玄理,到晋代,清谈之风大盛。 说辞:指崇尚消谈的作者的辩丽的言辞。 乖分:乖违分离。 学术异尚:北朝经学多遵守东汉经师旧说,不尚通变,注重章句训诂;南朝经师注重经义,贵有心得,不拘旧说。 定为义疏:唐初,孔颖达奉命撰《五经正义》,唐太宗令颜师古考订五经文字。撰有《五经定本》,此外还有几部“经疏”。从此经书有了统一的文字和解释。 折衷:取正,按古代“圣人”的见解判断是非。 真儒:指宋朝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宋以后的统治阶级尊崇程朱理学,对经书的解释以他们的解释为准。 著为功令:规定为科举考试的条令。宋代以后,科举均用儒家经典,对经义的解释必须依照朱熹的《四书集注》等。著,标著。 佚君:放荡的君主,即昏君。 运:运动。 “是故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句:《汉书·董仲舒传》:“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敬,指敬天,殷人迷信,故“上敬”;文,指礼乐制度。 操其本:掌握、驾驭儒学的根本。 齐其弊:整治其弊端。 名物:事物的名号及品类、形态等。 训诂:解释古书词句的意义。 书数:指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书与数,亦称“书计”。 窥隙攻难:钻空子攻击辩难。 枝之猎:猎取其枝节。 宁非蔽与:岂不是蒙蔽不明吗? 庬淆:杂乱。 岭表:五岭以外,指岭南两广地区。

《赠钱献之序》是清代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姚鼐。他在坚持宋学立场的同时,对汉学的长处也有所肯定,有所吸取,所以能提出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统一的散文创作主张。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谶纬:谶书和纬书的合称,为神学说。谶(chèn)。
  • 乖分:分离,分裂。
  • 义疏:古书的注释体制之一。
  • 功令:法令,特指科举考试的条规。
  • 魁杰:杰出之人,豪杰。
  • 庬淆:庞杂,混乱。庬(máng)。

翻译

孔子去世后大道衰微,汉代儒生在秦朝毁灭学术之后,开始设立专门的门类,各自抱守一部经典,师徒之间传授,同辈之间怨恨嫉妒,不能相互通晓,他们对于圣人之道,就像筑起围墙堵塞街巷一样。时间久了,博通的儒者逐渐出现,贯通群经,从左右进行论证,选择他们好的学说。到了它的弊端出现时,夹杂谶纬之说,被怪异荒诞琐碎之事扰乱,世人又讥笑这种情况。大概在魏晋之间,空虚的言论兴起,把清谈视为高超,把章句视为尘垢,放纵荒诞衰败,一直到国家灭亡。然而世人还是有人喜爱他们的言辞,不忍废弃。从此南北分裂,学术有不同的崇尚,历经五百多年。唐代统一天下,兼采南北之长,确定为义疏,明确地显示出统贯性,但所选取的有对有错,没有折中的办法。宋代的时候,真正的儒者才得以领会圣人的意旨,群经才有了大致确定的说法。元代明代守着这些,规定为法令。在明代昏庸的君主、混乱的政事屡次出现时,士大夫维持纲纪,坚守节操义行,使明代很久之后才灭亡,这难道不是宋代儒者论述学问的成效吗!而且天地之间,时间久了必然会变化。所以夏朝崇尚忠,商朝崇尚质,周朝崇尚文。学者的变化也是如此,如果有大儒把握根本而整治其弊端,那么所崇尚的就会比过去好,如果不是这样,就不如过去,自汉代以来都是这样。从明末到现在,学者很厌烦法令所记载的是常见的,又厌恶浅陋的儒生不考察古代而被近世所蒙蔽,于是专门探求古人的名物、制度、训诂、书数,以广博为标准,以窥察漏洞、攻讦为难事。那些更严重的,想要完全舍弃程朱之学,而尊崇汉代的儒生,这是枝叶的追求却舍弃了根本,细致的搜求却遗漏了重大的,难道不是蒙蔽吗?嘉定的钱献之先生,记忆力强且思考精细,是当今士人中的豪杰,我曾把我的想法告诉他,而他没有驳斥我。即便这样,这还是处于京城庞杂混乱之中。钱先生将要回到江南并前往岭南,行走数千里,边上没有朋友,只能看到高山大河高大的树木,听到鸟兽奇异的鸣叫,四处看天地之内,辽阔苍茫,从而低头思考古代圣人垂示教训、教导世人先注重重大方面的用意,他对于我的言论,将会更加契合吧。

赏析

这段序文论述了儒学发展的历程和变迁。从孔子去世后的状况说起,历经汉儒、魏晋、唐、宋、元明等不同时期,指出每个阶段的特点和问题。姚鼐对当时学者只注重细枝末节而舍弃根本的现象表示担忧,同时认为像钱献之这样能深入思考的人是豪杰。文章反映了姚鼐对学术发展的深刻洞察和思考,强调了要把握根本、追求真理的重要性。整体论述逻辑清晰,对不同阶段的分析极具见地。

姚鼐

姚鼐

清安徽桐城人,字姬传,一字梦谷。乾隆二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历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四库全书》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主江南钟山、紫阳等书院讲席四十年。工古文,高简深古,近欧阳修、曾巩,与方苞、刘大櫆合为桐城派。选《古文辞类纂》以明义法。有《九经说》、《三传补注》、《惜抱轩全集》等。 ► 75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