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钱献之序
注释
序
注释
- 谶纬:谶书和纬书的合称,为神学说。谶(chèn)。
- 乖分:分离,分裂。
- 义疏:古书的注释体制之一。
- 功令:法令,特指科举考试的条规。
- 魁杰:杰出之人,豪杰。
- 庬淆:庞杂,混乱。庬(máng)。
翻译
孔子去世后大道衰微,汉代儒生在秦朝毁灭学术之后,开始设立专门的门类,各自抱守一部经典,师徒之间传授,同辈之间怨恨嫉妒,不能相互通晓,他们对于圣人之道,就像筑起围墙堵塞街巷一样。时间久了,博通的儒者逐渐出现,贯通群经,从左右进行论证,选择他们好的学说。到了它的弊端出现时,夹杂谶纬之说,被怪异荒诞琐碎之事扰乱,世人又讥笑这种情况。大概在魏晋之间,空虚的言论兴起,把清谈视为高超,把章句视为尘垢,放纵荒诞衰败,一直到国家灭亡。然而世人还是有人喜爱他们的言辞,不忍废弃。从此南北分裂,学术有不同的崇尚,历经五百多年。唐代统一天下,兼采南北之长,确定为义疏,明确地显示出统贯性,但所选取的有对有错,没有折中的办法。宋代的时候,真正的儒者才得以领会圣人的意旨,群经才有了大致确定的说法。元代明代守着这些,规定为法令。在明代昏庸的君主、混乱的政事屡次出现时,士大夫维持纲纪,坚守节操义行,使明代很久之后才灭亡,这难道不是宋代儒者论述学问的成效吗!而且天地之间,时间久了必然会变化。所以夏朝崇尚忠,商朝崇尚质,周朝崇尚文。学者的变化也是如此,如果有大儒把握根本而整治其弊端,那么所崇尚的就会比过去好,如果不是这样,就不如过去,自汉代以来都是这样。从明末到现在,学者很厌烦法令所记载的是常见的,又厌恶浅陋的儒生不考察古代而被近世所蒙蔽,于是专门探求古人的名物、制度、训诂、书数,以广博为标准,以窥察漏洞、攻讦为难事。那些更严重的,想要完全舍弃程朱之学,而尊崇汉代的儒生,这是枝叶的追求却舍弃了根本,细致的搜求却遗漏了重大的,难道不是蒙蔽吗?嘉定的钱献之先生,记忆力强且思考精细,是当今士人中的豪杰,我曾把我的想法告诉他,而他没有驳斥我。即便这样,这还是处于京城庞杂混乱之中。钱先生将要回到江南并前往岭南,行走数千里,边上没有朋友,只能看到高山大河高大的树木,听到鸟兽奇异的鸣叫,四处看天地之内,辽阔苍茫,从而低头思考古代圣人垂示教训、教导世人先注重重大方面的用意,他对于我的言论,将会更加契合吧。
赏析
这段序文论述了儒学发展的历程和变迁。从孔子去世后的状况说起,历经汉儒、魏晋、唐、宋、元明等不同时期,指出每个阶段的特点和问题。姚鼐对当时学者只注重细枝末节而舍弃根本的现象表示担忧,同时认为像钱献之这样能深入思考的人是豪杰。文章反映了姚鼐对学术发展的深刻洞察和思考,强调了要把握根本、追求真理的重要性。整体论述逻辑清晰,对不同阶段的分析极具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