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乌赋

灵乌灵乌,尔之为禽兮。何不高翔而远翥,何为号呼于人兮。告吉凶而逢怒,方将折尔翅而烹尔躯,徒悔焉而亡路。彼哑哑兮如愬,请臆对而心谕:「我有生兮,秉阴阳之含育;我有质兮,处天地之覆露。长慈母之危巢,托主人之佳树。斤不我伐,弹不我仆。母之鞠兮孔艰,主之仁兮则安。度春风兮,既成我以羽翰;眷庭柯兮,欲去君而盘桓。思报之意,厥声或异。警于未形,恐于未炽。知我者谓吉之先,不知我者谓凶之类。故告之则反灾于身,不告之则稔祸于人。主恩或忘,我怀靡臧。虽死而告,为凶之防。亦由桑妖于庭,惧而脩德,俾王之兴;雉怪于鼎惧而脩德,俾王之盛。天听甚迩,人言曷病。彼希声之凤皇,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黙而生。胡不学太仓之鼠兮,何必仁为,丰食而肥。仓苟竭兮,吾将安归?又不学荒城之狐兮,何必义为。深穴而威。城苟圯兮,吾将畴依?宁骥子之困于驰骛兮,驽骀泰于刍养。宁鹓雏之饥于云霄兮,鸱鸢饫乎草莽君不见仲尼之云兮,予欲无言。累累四方,曾不得而已焉。又不见孟轲之志兮,养其浩然。皇皇三月,曾何敢以休焉。此小者优优,而大者乾乾。我乌也勤于母兮自天,爱于主兮自天;人有言兮是然,人无言兮是然 。」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灵乌:传说中的吉祥鸟,因其叫声预示吉凶而被人们关注。
  • 高翔而远翥:飞翔得高远,展翅翱翔。
  • 号呼于人:向人类发出警告。
  • 吉凶:好事和坏事。
  • 折尔翅烹尔躯:比喻遭受伤害或牺牲。
  • 哑哑兮如愬:形容鸟儿的叫声凄厉,像是诉说衷肠。
  • 臆对:直率地表达。
  • 阴阳之含育:指天地间的生育养育。
  • 覆露:覆盖和滋养。
  • 长慈母之危巢:在母亲的巢穴中成长。
  • 仁兮则安:受到主人的仁慈庇护就会安心。
  • 羽翰:羽毛和翅膀。
  • 盘桓:犹豫不决。
  • 桑妖:古人认为桑树有妖,比喻邪恶之事。
  • 雉怪:雉鸡被视为吉祥物,但有时也被视为不祥。
  • 鲁人:指鲁国的人,暗指孔子时代的人们。
  • 太仓之鼠:比喻贪吃的人,不求上进。
  • 荒城之狐:比喻孤寂无助的人,坚守道义。
  • 骥子:骏马,比喻有能力的人。
  • 鹓雏:凤凰的别称,象征高贵。
  • 仲尼:孔子的字。
  • 孟轲:孟子,儒家代表人物。
  • 浩然:正气,高尚的道德情操。

翻译

吉祥的乌鸦啊,你在鸟类中是多么特别。为何不展翅高飞远离人群,却要在人间发出哀鸣?你的叫声预示着吉凶,人们因此愤怒,可能会伤害你。你只能后悔没有早做打算,那时已经无路可逃。你的叫声像是在诉说,我愿意坦诚相告:我生于天地之间,受阴阳滋养;我的本质纯洁,生活在天地的保护之下。我在慈母的巢穴中长大,在主人的树荫下栖息。没有人会砍伐我,没有人会射杀我。母爱抚养我艰难,主人的仁慈让我安定。春风拂过,我已羽翼丰满;看着庭院的树木,我却犹豫不决。我想要回报,但我的叫声可能与平常不同。我要在坏事发生前警示,以免带来灾难。如果不说,可能会给人带来祸害。主人的恩情有时会被遗忘,我心中充满忧虑。即使面临死亡也要告知,这是防止灾祸的方法。就像庭院的桑树引来恶兆,人们因此修德,国家因此兴盛;如同鼎中的雉鸡,因恐惧而修行,国家也因此繁荣。上天的耳朵近在咫尺,人们的言论不会被忽视。凤凰因楚狂人的嘲笑而名声不佳,麒麟因鲁人的误解而受伤害,但这并不影响它们的神圣。真正的神兵,即使被切割也能卷起,真正的英琼,即使焚烧也能变质。宁可发声而死,也不愿沉默而活。为何不学那贪食的仓鼠,只图饱食无忧?一旦粮仓空虚,我将何处安身?又何必效仿荒城孤独的狐狸,坚守道义?一旦城池倒塌,我将依靠谁?宁愿像骏马在驰骋中受困,也不愿像劣马只满足于草料。宁可在云端饿死,也不愿如鸱鸢在草丛中饱餐。你看孔子的教导,我本想保持沉默,但世间纷扰无法停息。孟子的志向,就是培养浩然正气,即使生活艰难,也不敢稍作休息。这小的要努力,大的要积极。我是乌鸦,对母爱忠诚,对主人感恩,无论赞誉还是非议,我都如此。"

赏析

范仲淹的《灵乌赋》是一篇寓言诗,通过灵乌的形象,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道德责任的坚守。灵乌象征着那些具有智慧和预知能力的人,他们虽然可能遭遇困境,但仍然坚持发声,警示他人,以防止灾祸的发生。诗中通过桑妖和雉怪的故事,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对贤能者的误解和排斥。作者以太仓之鼠和荒城之狐的比喻,批评了那些只图私利、不顾大局的人,提倡如骏马般追求卓越,如鹓雏般坚守高洁。全诗情感深沉,寓意深远,展现了范仲淹卓越的文学才华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生于武宁军(治所徐州)(一说河北真定府)。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先人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人。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年(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伊川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全集》传世,通行有清康熙岁寒堂刻版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 3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