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哀
死丧人之戚,况为骨肉亲。
所丧在远道,孤苦益酸辛。
秋风衰劲草,天地何不仁。
驾言陟阴岭,川原低暮曛。
临空奋远响,寒飙逐雁群。
一月照两地,两地不相闻。
秉烛入房中,孔怀托幽梦。
相见不暂留,苦虑晨鸡弄。
寄裙频致辞,毋使薄寒中。
言笑若生平,奚以怀忧恸。
起坐弄朱弦,弦乱难为理。
凉风叩庭扉,开扉疾审视。
月落霜天冥,路远空延企。
掩户就衾枕,犹忆梦见之。
辗转不能寐,泪落如垂丝。
扁舟浮沧海,去住随风波。
浩淼不可测,起伏惊蛟鼍。
仙人御离合,聒耳如哀歌。
海立天俯仰,安危在刹那。
一朝落玄渚,尧桀无殊科。
救死恐不及,岂复悲坎坷。
坎坷复踽踽,慷慨怀汨罗。
孤篷岂足惜,狂澜满江河。
区区百年内,力命相劖磨。
蓬莱徂弱水,南屏落叶多。
所违不在远,隔目成关河。
生别已恻恻,死别当如何。
感此百念结,巨浪如嵯峨。
噰噰鶺鸰鸟,双飞掠舷过。
与君为兄弟,匆匆三十年。
十年余少小,罔知忧苦煎。
十年各南北,一百无良缘。
其间十年内,孤苦各相怜。
青灯课我读,文彩励先鞭。
慈母虑孤弱,一夕魂九迁。
弱冠弄文史,寸草心拳拳。
关东遭凶乱,飞鸿惊寒弦。
南奔历艰险,意图骨肉全。
辛苦归闾里,母已长弃捐。
无言执兄手,泪泪雍门弦。
相携出门去,顾影各涓涓。
弟就辽东道,兄航燕海边。
海上各为别,一别已终天。
回思十载上,泣语如眼前。
见兄不见母,今兄亦亡焉。
兄亡归母侧,孑身苦迍邅。
地下语老母,儿命青丝悬。
老母喜兄至,泪落如流泉。
同根复相爱,怎不双来还?
朔风吹急雪,萧萧彻骨寒。
冰砾裹蹄足,蹇骡行蹒跚。
寸进复回却,蜷曲以盘桓。
盘桓不能进,人心似弹丸。
汽车就中道,人畜各喜欢。
一日骋千里,无异策虬鸾。
余心复急切,长夜路曼曼。
路长亦不恶,心怯且自宽。
吉凶非目睹,疑信持两端。
驱车入城郭,行近心内酸。
入门觅兄语,尚怀握手欢。
孤棺委尘土,一瞥摧心肝。
千呼无一应,掩面不忍观。
仆夫语疾语,一一无遗残。
依依僮仆辈,今作骨肉看。
故旧默无语,相视各汍澜。
中夜不成寐,披衣扶孤棺。
孤棺万古闭,悲梦无疑团。
侧身览天地,抚胸一永叹。
拼音

陈独秀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语言学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及首任总书记,中国托派的精神领袖,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安徽省怀宁县十里铺(今属安庆市)人,字仲甫,家谱名庆同,科举名乾生,留学日本时名由己,办《安徽俗话报》时名三爱,辛亥革命后始名陈独秀,办《每周评论》时名只眼,号实庵。
清光绪五年己卯八月二十四日乙丑(公元1879年10月9日),生于安徽省安庆府城内(属于怀宁县)。两岁时,父陈衍中因瘟疫死于苏州怀宁会馆,先后由大父陈章旭以及长兄陈庆元抚养成人,在家中学习《四书》、《五经》。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陈独秀通过院试成为秀才,时年十七,但在次年赴南京江南贡院参加乡试落榜,未能考中举人。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考入杭州求是书院,学习法文和造船。同年前往南京再次参加乡试,不中。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陈独秀赴东北嗣父陈昔凡处,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9年)年底,义和团于山东起事,陈独秀回安庆。
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10月,陈独秀自费留学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日语专业学习。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3月回国,组织青年励志社。9月,陈独秀再次赴日,读东京成城学校陆军科。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3月31日夜,与张继、邹容强行剪去湖北陆军学生监督姚昱的辫子,被日政府强行遣送回国。同年5月17日于安庆藏书楼发表拒俄演说,创办安徽爱国会,抨击时政。同年至上海后,与章士钊、谢晓石、张继等人出版《国民日日报》,同年12月1日,被上海地方政府所禁。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3月31日,与房秩五、吴守一创办白话文《安徽俗话报》。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秋,执教芜湖皖江中学,在芜湖发起成立反清组织「岳王会」并任总会会长。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春,第三次留学日本,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学习,后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国等西欧文化。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从日本回国,于杭州浙江陆军小学任国文史地教习。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应安徽军政府都督孙毓筠邀请,回乡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和安徽高等学堂教务主任。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陈独秀追随柏文蔚参加反袁世凯「二次革命」,在芜湖一度遭龚振鹏逮捕,后获释。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春,反袁运动失败后,再度赴日本,协助章士钊办《甲寅》杂志。第一次用笔名「独秀」发表文章《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夏,回上海,住法租界嵩山路吉谊里二十一号。9月15日创办月刊白话文青年杂志,次年更名为《新青年》(民国十五年停刊),自任总编辑。宣传倡导「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批判儒教和传统道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二月号的《新青年》杂志二卷六号发表《文学革命论》。同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并教授文学,并将《新青年》迁到北京。
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11月27日,与李大钊合办《每周评论》杂志。
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6月8日于《每周评论》发表《研究室与监狱》,6月11日于城南新世界游艺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后被捕。9月16日保释出狱。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8月,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任书记。8月22日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陈独秀没未出席,派陈公博为广州代表,又派包惠僧代为出席。在会议上,陈独秀被缺席选为中央局书记。后被选为第二届、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届、第五届中央委员会的总书记。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9月,创建托派组织「无产者社」。同年11月16日,因中东路事件等问题发表不同意见,被开除党籍。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5月,出席中国各托派小组织的「统一大会」,被推选为统一后的托派组织「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中央总书记。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10月15日,被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以创办非法政党的罪名逮捕,随后移交南京政府。胡适之、傅斯年等人纷纷出来为其说话。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4月,公开开庭审判,章士钊主动免费为陈出庭辩护,于法庭慷慨陈词,赢得旁听一片赞誉。终「以文字为叛国之宣传」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囚禁于南京老虎桥第一监狱。于狱中,大量阅读古今中外书籍,潜心研究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孔子、道家学说等,完成了不少有价值的学术论著。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3月,于《火花》发表《无产阶级与民主主义》。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8月23日提前获释。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中期,被中共抹黑攻击,指控其为「汉奸」 。此后他拒绝出任劳动部长,拒绝蒋介石出资让他组织「新共党」,拒绝胡适的邀请去美国,拒绝谭平山要他出面组织第三党的建议。先后住在武汉、重庆。在重庆住院时,仅靠微薄稿费收入支撑,最后更被赶出医院。最后长期隐居在四川江津,以教书为生,保持低调,而且转向了自由主义。此后对文学和民主发展,继续当年在狱中的研究,特别对斯大林时代的反思,也被后人认为难出其右者。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5月12日中午,用医生介绍的偏方,以水泡制蚕豆花茶水,据称可治高血压。但其所用之蚕豆花有部分已发霉,用开水泡过后,汁水呈黑色,且味不正。因而中毒,终于5月27日21时40分于四川江津鹤山坪石墙院逝世,享年六十三岁。
逝世后,临时厝于西门外鼎山邓燮康园地。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2月,由三子陈松年根据父亲遗言,归葬于安庆北门叶家冲(现属十里铺),与原配高晓岚合于一冢。墓碑上刻「先考陈公乾生之墓」。
► 4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