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才子传 · 杨烔

炯,华阴人。显庆六年举神童,授校书郎。永隆二年,皇太子舍奠,表豪俊,充崇文馆学士。后为婺州盈川令。卒。 炯恃才凭傲,每耻朝士矫饰,呼为"麒麟楦"。或问之,曰:"今假弄麒麟戏者,必刻画其形覆驴上,宛然异物,及去其皮,还是驴耳。"闻者甚不平,故为时所忌。 初,张说以《箴》赠盈川之行,戒其苛刻,至官,果以酷称。 炯博学善文,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海内称四才子,亦曰"四杰",效之者风靡焉。炯尝谓:"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张说曰:"盈川文如悬河,酌之不竭。耻王后,愧卢前,谦也。"有《盈川集》三十卷行于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
  • 显庆:唐高宗李治的年号。
  • 举神童:推举为神童。
  • 校书郎:官名,掌校雠典籍,订正讹误。
  • 永隆:唐高宗李治的年号。
  • 舍奠:古代入学时的一种礼仪。
  • 崇文馆学士:唐代官名,掌管经籍图书,教授生徒。
  • 婺(wù)州盈川令: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一带;盈川,今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境内;令,县令。
  • 麒麟楦(xuàn):指伪装成麒麟的驴子,用来讽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却靠伪装来获取虚名的人。
  • 张说(yuè):唐代文学家、政治家。
  • 《箴》:一种用以规诫劝勉的文体。

翻译

杨炯是华阴人。显庆六年,他被推举为神童,被授予校书郎的官职。永隆二年,皇太子举行入学的舍奠礼,选拔才俊,杨炯充任崇文馆学士。后来他担任婺州盈川县的县令,最终在任上去世。

杨炯依仗自己的才华而骄傲自负,常常耻笑朝廷官员矫揉造作,将他们称为“麒麟楦”。有人问他原因,他说:“现今那些假扮麒麟表演的人,一定会刻画麒麟的外形覆盖在驴的身上,仿佛是奇异的神兽,但等到剥去那层外皮,仍然还是驴罢了。”听闻此话的人很是不满,因此他被当时的人所忌恨。

起初,张说写了一篇《箴》送给杨炯,在他前往盈川赴任时,告诫他不要过于苛刻。到了任上,他果然因严酷而被人称道。

杨炯博学善于写文章,和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凭借文章辞采齐名,国内称他们为四才子,也叫“四杰”,仿效他们的人很多。杨炯曾说:“我惭愧排在卢照邻之前,而以排在王勃之后为耻。”张说评价说:“杨炯的文章如瀑布奔泻,取之不尽。以排在王勃之后为耻,在卢照邻之前感到惭愧,这是他的谦虚之辞。”他有《盈川集》三十卷在世上流传。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杨炯的生平、性格特点、文学成就以及他人对他的评价。文章开篇简述了杨炯的籍贯以及早年的仕宦经历。接着通过“麒麟楦”的言论,展现了杨炯对那些徒有其表的朝士的批判,同时也反映出他直率高傲的性格,这一性格特点使他为当时人所忌。然后提到张说对他的告诫以及他在盈川的执政风格。在文学方面,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被称为“四杰”,他的文学才华备受认可,其作品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整篇传记语言简练,生动地刻画了杨炯的形象,使读者对这位唐代文学家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辛文房

辛文房,元代﹐字良史﹐西域人﹐曾官省郎。能诗﹐与王执谦﹑杨载齐名。有《披沙诗集》﹐已佚。泰定元年(公元1324)官居省郎之职。此书成于元成宗大德甲辰(公元1304),共收唐五代诗人传记二百七十八篇,传中附及一百二十,合计三百九十八人。 唐代许多诗人在旧史中无传可稽,辛氏广采资料,“游目简编,宅以史集,或求详累帙,因备先传,撰以成篇,斑斑有据,以悉全时之盛,用成一家之言”(《唐才子传·引》)其中一些史料,例如记载诗人登进士第年等,十分可贵;“传后附以论,多掎摭诗家利病,亦足以津逮艺林”(《四库全书总目》)。辛氏虽为众多的唐代诗人立传,而其主旨却似乎在因人而品诗,重点在标其诗格,而不在考叙行迹,所以其中叙述诗人生平部分,杂采文集、笔记、小说等,而又缺乏必要的鉴辨,史实的疏误甚多。相反,辛氏或摘取作家本人及他人诗文,或采择前人旧评,或在前人旧评基础上有所增饰,或自出新意,品评诗歌,则颇具启发性。所以,“此书的主要价值与其说在提供诗人传记史料方面,倒不如说是在唐诗的品评方面。”(陶敏、李一飞《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但它毕竟是唯一的一部唐代诗人传记,故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 ► 1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