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 彩云易向秋空散

彩云易向秋空散,燕子怜长叹。几翻离合总无因,赢得一回僝僽一回亲。 归鸿旧约霜前至,可寄香笺字。不如前事不思量,且枕红蕤欹侧看斜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彩云:美丽而变幻的云霞,常用来喻美好的事物或短暂易逝的情感 。
  • 僝僽(chán zhòu):烦恼、折磨。
  • 归鸿:归飞的大雁,古人常借大雁传递书信。
  • 香笺:精美的信笺。
  • 红蕤(ruí):即红蕤枕,传说中仙人所用的枕头 ,这里借指华美的枕头。

翻译

美丽的彩云总是轻易地在秋空中消散,归来的燕子似乎也在怜悯地发出声声长叹。人生的几次分离聚合总是毫无缘由,每一次经历烦恼折磨后却又多了几分亲密。 曾与归鸿约定在霜期来临前回来,或许还能托它传递写满思念的信笺。倒不如不再去思量从前的事情,暂且斜靠着华美的枕头,静静地看着夕阳西下。

赏析

这首词是纳兰性德的佳作之一,充满了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与对情感的无奈。开篇以“彩云易向秋空散”起兴,用彩云的易散来象征美好事物的转瞬即逝,借燕子之叹衬托出内心的惆怅。“几翻离合总无因,赢得一回僝僽一回亲”深刻地描绘了人生离合的无奈,虽历经烦恼折磨,却仍珍惜彼此的亲密情感,体现出感情的复杂与深厚。下阕“归鸿旧约霜前至,可寄香笺字”,流露出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与期待可以借助归鸿传递书信。末句“不如前事不思量,且枕红蕤欹侧看斜阳”,在无奈中选择放下,透着一丝豁达,用静静地看斜阳的画面营造出一种静谧又略带忧伤的氛围,让人感受到词人情感的细腻波折,整首词情感真挚,既有对往事的留恋与伤怀,又有想要释怀的挣扎,读来令人动容。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

清代政治人物、著名词人、学者,叶赫纳兰氏(明末海西女真四部之王族姓氏),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时期重臣纳兰明珠长子。 纳兰容若生于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曾祖父叶赫部贝勒金台石,曾姑祖母孟古哲哲(金台石妹、清太祖努尔哈赤妃),姑表祖父清太宗皇太极(孟古哲哲子)。母英亲王阿济格(多尔衮亲兄)之女爱新觉罗氏,父纳兰明珠历任内务府总管、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纳兰容若十七岁进太学,十八岁中举,十九岁会试中试,因患寒疾,没有参加殿试。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时二十二岁补殿试,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康熙帝爱其才,又因他是八旗子弟,上代又与皇室沾亲,与康熙长子胤禔生母惠妃也有亲戚关系,所以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予三等侍卫的官职,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并奉旨出使梭龙(其方位学界尚存分歧),考察沙俄侵边情况。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二),死后葬于京西皂甲屯纳兰祖坟(今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清史稿》有传。 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佔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他生活于满汉融合的时期,其贵族家庭之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他虽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这一特殊的生活环境与背景,加之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徵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 26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