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百舌诗

山人惜春暮,旭旦坐花林。 复值怀春鸟,枝间弄好音。 迁乔声迥出,赴谷响幽深。 下听长而短,时闻绝复寻。 孤鸣若无对,百啭似群吟。 昔闻屡欢昔,今听忽悲今。 听闻非殊异,迟暮独伤心。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山人:指居住在山里的人,这里可理解为诗人自己。
  • 旭旦:清晨。
  • 复值:又遇到。
  • ****弄好音:展现美妙的声音。“弄”有演奏、摆弄之意;“好音”即悦耳的声音 。
  • 迁乔:鸟儿从低处迁往高处的乔木,这里指百舌鸟高飞。出自《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qiáo):高大的树木。
  • 迥出:远远超出。
  • 赴谷:飞向山谷。
  • 绝复寻:声音中断了又重新传来。“绝”:断绝;“寻”:继续、重新。
  • 孤鸣:独自鸣叫。
  • 百啭:鸟儿婉转多样的叫声。“”(zhuàn):鸟宛转地鸣叫。
  • 迟暮:指晚年,暮年。

翻译

我这居住山中的人怜惜着春天即将逝去,清晨时分静静坐在繁花盛开的树林之中。又恰恰遇到了这满怀春意的鸟儿,在枝头之间啼唱出美妙的声音。它飞向高处乔木时鸣叫声远远传开来,飞往山谷时声音在幽深之处回响。低头聆听那鸟儿的叫声时长时短,时而听到声音断绝了又重新传来。它独自鸣叫时好像没有应和者,婉转多样的啼叫又仿佛是许多鸟儿一同吟唱。过去听到这样的歌声常常满心欢喜,如今听到却忽然悲伤感怀。听到的声音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因为人到暮年独自伤心罢了。

赏析

这首诗开篇描绘了诗人春日清晨坐于花林,点明景与情,奠定怜惜春光的基调。接着着重写百舌鸟,通过“迁乔”“赴谷”等动作描写,以及“长而短”“绝复寻”“孤鸣”“百啭”等对鸣声细节的刻画,将百舌鸟的活泼灵动与声音的美妙多变呈现出来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由听鸟鸣联想到往昔与现在心境的巨大反差,以“昔闻屡欢昔,今听忽悲今”鲜明地体现出这种变化,最后“听闻非殊异,迟暮独伤心”直接道出原因——是因为自己步入暮年,心中有着迟暮之感、伤春之情,借鸟声来表达自身年华逝去的哀伤。全诗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百舌鸟的鸣叫这一美好春光之象,细腻地传递出诗人内心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刘孝绰

南朝梁彭城人,本名冉,字孝绰,小字阿士。七岁能文,年十四,代父起草诏诰,号“神童”。梁武帝天监初,起家著作佐郎。后迁尚书水部郎。作诗得武帝嗟赏。累擢秘书丞,廷尉卿。被到洽所劾,免官。位终秘书监。 ► 6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