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

【其一】 翠被匆匆见执鞭,戴盆郁郁梦瞻天。 只知河朔归铜马,又说台城堕纸鸢。 血肉正应皇极数,衣冠不及广明年。 何时真得携家去,万里秋风一钓船。 【其二】 惨澹龙蛇日斗争,干戈真欲尽生灵。 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 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 并州豪杰知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 【其三】 郁郁围城度两年,愁肠饥火日相煎。 焦头无客知移突,曳足何人与共船。 白骨又多兵死鬼,青山元有地行仙。 西南三月音书绝,落日孤云望眼穿。 【其四】 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 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虱空悲地上臣。 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 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其五】 五云宫阙露盘秋,银汉无声桂树稠。 複道渐看连上苑,戈船仍拟下扬州。 曲中青冢传新怨,梦里华胥失旧游。 去去江南庾开府,凤凰楼畔莫回头。
拼音

所属合集

#十二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涂龙蛇:比喻战乱不息,国家动荡不安。 执鞭:指为人驾驭车马,意为服役于人。 戴盆:头上顶着盆子,看不到天空,比喻行为和目的相反,愿望难以实现。(此处“戴”读音为“dài”) 郁郁:忧愁、苦闷的样子。 河朔: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铜马:指东汉末年铜马等农民起义军,此处借指金人。 台城: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本是三国时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此指代金都汴京。 纸鸢(yuān):风筝,这里借指汴京的失守。 皇极数:指王朝的命运和气数。 广明:唐僖宗年号,当时也处于战乱之中。 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相传炎帝之女溺死东海,化为精卫鸟,每天衔木石填海,以示复仇。 瀚海:一般指沙漠。 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曾到秦国哭求援兵以救楚国。 井陉(xíng):太行八陉之一,是古代的军事要地。此处指分兵出击。

翻译

【其一】 裹着翠被就被匆忙拉去服役,像头顶盆子般心中苦闷,只能在梦中仰望天空。只知道黄河以北地区金人横行,又听说汴京沦陷如风筝坠落。百姓的苦难正应了王朝的命运,如今的状况还不如广明年间。何时才能真正带着家人离去,在万里秋风中乘一钓船逍遥自在。

【其二】 天下大乱,战乱不息,仿佛龙蛇争斗,战争真的要让生灵涂炭。高山上的水流下,山河都改变了模样,战场上的风吹来,草木都散发着血腥气。精卫鸟怀着冤屈要填平大海,包胥哭干泪水也未能求得秦国援兵。并州的豪杰们不知还剩下谁?不要打算分兵去井陉作战了。

【其三】 忧愁苦闷地被困在城中已过两年,内心愁苦,饥饿的痛苦每日折磨着自己。就像烧焦了头的人不知道转移炉灶,拖着脚的人不知有谁能一起乘船逃离。白骨中又多了许多战死的鬼魂,青山中原本有神仙居住。西南方向已经三个月没有音信,望着落日孤云,眼睛都要望穿了。

【其四】 万里的荆襄地区陷入战火,汴州城门外一片荒芜。蛟龙怎会是池中之物,那些如同虮虱般的臣子们只能空自悲叹。高大的树木也许在未来会怀念过去的国家,荒野的烟雾中哪里能看到行人呢?秋风不用吹白我的头发,在沧海横流的时代,需要我挺身而出。

【其五】 高大的宫阙上,秋露凝结在承露盘上,银河无声,桂树茂密。多层的道路渐渐连接到上苑,战船还打算开往扬州。歌曲中传出昭君青冢的新怨,梦中的美好如华胥之国般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去吧,去江南做像庾信那样的人,在凤凰楼畔不要回头。

赏析

这组诗描绘了金末战乱的惨状和作者的感慨。

【其一】首联通过“翠被匆匆见执鞭”和“戴盆郁郁梦瞻天”,生动地表现了作者被卷入战乱的无奈和苦闷。颔联描述了金人肆虐和汴京沦陷的情景,反映了当时的国家危机。颈联对比了当下的苦难和过去的战乱,加深了对现实的悲叹。尾联表达了作者对摆脱战乱、逍遥自在生活的渴望。

【其二】诗中用“龙蛇日斗争”形象地描绘了战乱的持续和激烈,“水出山河改”和“风来草木腥”进一步渲染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悲惨。以精卫填海和包胥哭秦庭的典故,表达了对拯救国家的渴望和无奈。最后提到并州豪杰,暗示了对抵抗力量的期望和对形势的担忧。

【其三】“郁郁围城度两年”点明了被困的时间之长和处境的艰难,“愁肠饥火日相煎”深刻地写出了内心的痛苦。“焦头无客知移突,曳足何人与共船”表现了人们的无助和迷茫。“白骨又多兵死鬼,青山元有地行仙”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们对和平的向往。“西南三月音书绝,落日孤云望眼穿”则表达了对远方消息的期盼和等待的焦急。

【其四】“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描绘了广阔地区的战乱和破败景象。“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虱空悲地上臣”以蛟龙和虮虱的对比,讽刺了无能的臣子和有抱负的人。最后表达了作者在乱世中挺身而出的决心。

【其五】诗中通过“五云宫阙露盘秋,银汉无声桂树稠”描绘了宫阙的景象,与战乱形成对比。“複道渐看连上苑,戈船仍拟下扬州”暗示了局势的不稳定和战争的威胁。“曲中青冢传新怨,梦里华胥失旧游”表达了对美好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不满。尾联则表现了作者对离开战乱之地的复杂情感。

总体来说,这组诗以深刻的笔触描绘了金末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自己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元好问

元好问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 8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