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才子传 · 孟浩然

浩然,襄阳人。少好节义,诗工五言。隐鹿门山,即汉庞公栖隐处也。四十游京师,诸名士间尝集秘省联句,浩然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众钦服。张九龄、王维极称道之。 维待诏金銮,一旦私邀入,商较风雅,俄报玄宗临幸,浩然错愕,伏匿床下,维不敢隐,因奏闻。帝喜曰:"朕素闻其人,而未见也。"诏出,再拜。帝问曰:"卿将诗来耶。"对曰:"偶不赍。"即命吟近作,诵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之句,帝慨然曰:"卿不求仕,朕何尝弃卿,奈何诬我!"因命放还南山。后张九龄署为从事。 开元末,王昌龄游襄阳,时新病起,相见甚欢,浪情宴谑,食鲜疾动而终。 古称祢衡不遇,赵壹无禄。观浩然磬拆谦退,才名日高,竟沦明代,终身白衣,良可悲夫!其诗文采丰茸,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近。所著三卷,今传。王维画浩然像于郢州,为浩然亭。咸通中,郑諴谓贤者名不可斥,更名曰"孟亭",今存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
  • 节义:指高尚的道德和忠诚的行为。
  • 五言: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每句五个字。
  • 鹿门山:湖北襄阳附近的山,与庞公有关的隐居地。
  • 秘省:古代官署,秘书省。
  • 联句:多人交替续诗的形式。
  • 钦服:敬佩。
  • 张九龄王维:均为唐代著名诗人。
  • 待诏金銮:在宫中等待皇帝召见。
  • 私邀:私下邀请。
  • 风雅:指高雅的艺术或文学。
  • 玄宗:唐朝皇帝李隆基。
  • 再拜:两次叩拜,表示恭敬。
  • :古代对人的尊称。
  • :携带。
  • 近作:最近创作的诗篇。
  • 不才:自谦之词,说自己没有才能。
  • :摒弃,这里指被忽视。
  • 诬我:冤枉我。
  • 放还南山:让他回南山隐居。
  • 署为从事:任命他为幕僚。
  • 开元末:唐玄宗的年号。
  • 王昌龄:另一位著名诗人。
  • 磬拆:形容心地坦诚,不隐瞒。
  • 谦退:谦虚退让。
  • 明代:指唐代。
  • 白衣:指没有官职的布衣百姓。
  • 咸通中:唐懿宗的年号。
  • 郑諴:人名,后改孟浩然亭为“孟亭”。

翻译

孟浩然是襄阳人,年轻时崇尚节义,擅长写五言诗。他在鹿门山隐居,那曾是汉代庞公隐居的地方。四十岁时,他来到京城,常与各路名士聚集在秘书省一起作诗,有一次他吟道:“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大家都很佩服。张九龄和王维非常赞赏他的才华。

王维担任待诏官时,私下邀请孟浩然到皇宫,讨论文学艺术,不久皇帝李隆基突然驾临,孟浩然惊慌失措,躲藏在床下。王维不敢隐瞒,如实禀告。皇帝很高兴,说:“我早就听说这个人,但没见过。你出来吧。”孟浩然出来后,皇帝问他有没有带诗来,他回答说没带。于是命令他即兴吟诵近作,当他念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时,皇帝感慨地说:“你不求做官,我又怎么会抛弃你,你怎么能这样冤枉我呢?”于是让他回到南山。后来张九龄任命他为幕僚。

开元末年,王昌龄来访,孟浩然刚病愈,两人相见十分高兴,尽情宴饮欢笑。但孟浩然因饮食不当,旧病复发去世。古人说祢衡怀才不遇,赵壹一生不得志,而孟浩然虽然才名日高,却始终没有做官,一直保持平民身份,真是令人惋惜。他的诗文辞藻丰富,结构紧密,既有雅致的风格,又能避免俗套。他有三卷作品流传至今。王维还在郢州为他画像,并建了“浩然亭”。到了咸通年间,郑諴认为贤者的名声不应被贬低,改名为“孟亭”,这个亭子现在仍然存在。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孟浩然以高尚的节操和卓越的诗才闻名,尽管隐居山林,却受到张九龄和王维等大诗人的推崇。他的诗文深得皇帝喜爱,但他的谦逊和不求仕途的性格使他选择归隐,这与历史上祢衡、赵壹的遭遇形成对比。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情感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尽管一生未仕,但他的才名和作品得以永存,成为后世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辛文房

辛文房,元代﹐字良史﹐西域人﹐曾官省郎。能诗﹐与王执谦﹑杨载齐名。有《披沙诗集》﹐已佚。泰定元年(公元1324)官居省郎之职。此书成于元成宗大德甲辰(公元1304),共收唐五代诗人传记二百七十八篇,传中附及一百二十,合计三百九十八人。 唐代许多诗人在旧史中无传可稽,辛氏广采资料,“游目简编,宅以史集,或求详累帙,因备先传,撰以成篇,斑斑有据,以悉全时之盛,用成一家之言”(《唐才子传·引》)其中一些史料,例如记载诗人登进士第年等,十分可贵;“传后附以论,多掎摭诗家利病,亦足以津逮艺林”(《四库全书总目》)。辛氏虽为众多的唐代诗人立传,而其主旨却似乎在因人而品诗,重点在标其诗格,而不在考叙行迹,所以其中叙述诗人生平部分,杂采文集、笔记、小说等,而又缺乏必要的鉴辨,史实的疏误甚多。相反,辛氏或摘取作家本人及他人诗文,或采择前人旧评,或在前人旧评基础上有所增饰,或自出新意,品评诗歌,则颇具启发性。所以,“此书的主要价值与其说在提供诗人传记史料方面,倒不如说是在唐诗的品评方面。”(陶敏、李一飞《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但它毕竟是唯一的一部唐代诗人传记,故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 ► 1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