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贫赋

· 扬雄
扬子遁居,离俗独处。左邻崇山,右接旷野。邻垣乞儿,终贫且窭。礼薄义弊,相与群聚。惆怅失志,呼贫与语: “汝在六极,投弃荒遐。好为庸卒,刑戮相加。匪惟幼稚,嬉戏土砂。居非近邻,接屋连家。恩轻毛羽,义薄轻罗。进不由德,退不受呵。久为滞客,其意谓何?人皆文绣,余褐不完。人皆稻粱,我独藜飧。贫无宝玩,何以接欢?宗室之燕,为乐不盘。徒行负笈,出处易衣。身服百役,手足胼胝。或耘或耔,霑体露肌。朋友道绝,进宫凌迟。厥咎安在?职汝为之!舍汝远窜,崑崙之颠。尔复我随,翰飞戾天。舍尔登山,岩穴隐藏。尔复我随,陟彼高冈。舍尔入海,泛彼柏舟。尔复我随,载沈载浮。我行尔动,我静尔休。岂无他人?从我何求?今汝去矣,勿复久留!” 贫曰:“唯唯。主人见逐,多言益嗤。心有所怀,愿得尽辞!昔我乃祖,宗其明德。克佐帝尧,誓为典则。土阶茅茨,匪雕匪饰。爰及季世,纵其昏惑。饕餮之群,贪富苟得。鄙我先人,乃傲乃骄。瑶台琼榭,室屋崇高。流酒为池,积肉为崤。是用鹄逝,不践其朝。三省吾身,谓予无愆。处君之家,福禄如山。忘我大德,思我小怨。堪寒能暑,少而习焉。寒暑不忒,等寿神仙。桀跖不顾,贪类不干。人皆重蔽,予独露居。人皆怵惕,予独无虞。” 言辞既磬,色厉目张。摄齐而兴,降阶下堂︰“誓将去汝,适彼首阳。孤竹二子,与我连行!” 余乃避席,辞谢不直:“请不贰过,闻义则服。长与汝居,终无厌极。”贫遂不去,与我游息。
拼音

译文

扬雄远离世俗过隐居生活,四周不是群山就是荒野,自家围墙外有个乞丐,人不但穷而且无礼数。於是他意识到,长期地与这种无礼无义的人相处下去,志向都被磨灭殆尽。因此他向那穷鬼喊道: “你有六大恶习,被抛弃在荒野。好为平常的小兵,对人刑罚屠戮。但匪徒时欺负嬉戏在土堆上的小孩。居住在连排的屋里比邻而居。把恩惠看的如羽毛般轻,对义气看的比罗纱轻。高升时不因品德,离退时不受苛责。长久以来成为了位卑得人,你到底想成什么人?人人都文采华丽,旧衣服一大堆,人人都吃稻米,我却吃剩菜,贫穷没宝物玩,为何这么高兴?请亲戚们来家里吃个饭,本来应该是很愉快的事我却不觉得快乐,交通工具也买不起,背个破箱子到处游学,在家穿的那套衣服简直见不得人,若要出去还得换一件。到处打短工,手脚的老茧越来越厚。有时候下田劳作,任雨水淋湿全身。和我交往的朋友越来越少,生活每况愈下。我就想不通这到底是谁的罪过!我思来想去这主要原因得归咎与你!为了避开你,我逃窜到昆仑山顶。但我发现你还是跟着我,不管我是飞天登山打洞下海都摆脱不掉你。我动你跟着动,我停你跟着停。难道这世道上就没其他人了么?你唯独跟我干嘛啊!我求你你可不可以走呵?不要再留下来了好不好?” 那穷鬼说:“哦哦,你要赶俺走可不可以言简意赅点?说了那么多我都想笑了。但走之前我得把话说清楚,我祖上身心洁白,不事暧昧,凭藉清明仁德,辅佐过帝尧,是後世的典范。他的房屋也是茅草土胚,没雕饰过。到了末世的时候,昏庸无知的人放纵自己。贪食无厌的人很多,贪图富贵得非正道。那些人鄙视我的祖先,骄纵傲慢。修建那些高台琼楼,池子里都是酒,肉堆得比山还高。后世皇帝骄奢贪婪,所以我如鸿鹄高飞而去,不在朝廷堕落。我几次反省,认为我自己并无过错。我常驻你家,给你带来的是无尽的福气。你不记住我的大恩大德,却纠结於我的这点穷气。因为我的存在,使你从小就有禁得住寒暑的习惯,你简直就是不会死的神仙,那些盗贼和贪官从来也不会来打扰你,别人要几重门锁着才敢睡,你却敢在露天下睡,别人都提心吊胆的,你却从来都没有担忧。” 话说完后,神情严肃瞪大眼睛看着扬雄,两手撩起衣服下面的边,从屋里走出来。说“我发誓要离开你了,去首阳山。孤竹的两个孩子,将会与我同行。” 我于是让席,对他不停地表示歉意:“这种失误不会再有第二次了,听说了你的深明大义我佩服不已,与你长久相处下去我到死都不会满足。”贫儿于是就不走了,与我游玩与休憩。

注释

窭(jù):贫寒。 六极:东西南北上下,指宇内。 好为庸卒:常为别人的佣工、仆人。 刑戮相加:屡遭惩罚。 藜飧:以野菜为食。 盘(pán):快乐。 徒行负笈:步行求学。 出处易衣:家中穷得仅有一件衣服,谁出门谁换上。《礼记·儒行》:“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谄,其仕有如此者。” 胼胝(pián zhī):老茧。 凌迟:衰退,此谓仕途坎坷。 咎:过错。 职:主要。 翰飞戾天:高飞至天。《诗经·小雅·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 陟彼高冈:登上那高丘。《诗经·周南·卷耳》:“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泛彼柏舟:飘荡着拍木舟。《诗经·鄘风·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载沉载浮:在水中又沉又浮。《诗经·小雅·菁菁者莪》:“泛泛杨舟,载沉载浮。” 嗤,笑。 “昔我乃祖,宗其明德。克佐帝尧,誓为典则”句:不明所指。宋·魏仲举刊《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引洪兴祖注云:“予尝见《文宗备问》云: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为‘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却穷子’。自尔相承送之。”又唐《四时宝鉴》云:“高阳氏子,好衣弊食糜,正月晦巷死。世作靡弃破衣,是日祝于巷曰:除贫也。”按高阳氏即颛顼,传为黄帝孙,扬雄此文所谓“贫”的祖先能辅佐帝尧,想必与“穷子”一样出身显赫,然典籍未见“穷子”的其他事迹。 饕餮(tāo tiè),本怪兽名,贪吃致死。后以称贪婪人。 崤、山名,此借指山。 諐(qiān):同“愆”,罪过。 忒(tè):更、变。不忒,谓不受影响。 重蔽:层层保护。 怵惕:恐惧。 磬:尽。 摄齐(zi):撩起衣下摆。 孤竹二子:孤竹君子伯夷和叔齐,两人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逐贫赋》是汉代辞赋家扬雄晚年的作品。这是一篇寓言赋,通篇用“扬子”和“贫”主客对答的形式,前一部分写主人的怒斥,展现出“外我”的形象,后一部分以“贫”的反驳曲尽其情,寄托“内我”的精神世界。全赋构思奇异,庄谐相生,情节结构完整,人物个性突出,寓意隽永而耐人寻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赏析

此赋描述了作者想摆脱“贫儿”却根本甩不掉的无可奈何之情景。首段“舍汝远窜”以下到“勿复久留”几句说,扬雄想舍弃贫儿,故而跑到昆仑之巅,但贫儿却跟着在天上飞;扬雄躲到山崖里,贫儿也跟着上山来;扬雄摇着船躲到海上去,贫儿也跟着来到海上;扬雄走,贫儿也走,扬雄停下来,贫儿也停下来;扬雄质问贫儿为何要这样跟着自己,他要贫儿赶快离开他,一刻也不能耽搁。由此可知,扬雄想摆脱贫儿,他到处躲,但就是躲不掉,这实际上是他自己辛酸生活的艺术描绘,他用的笔调却是轻松的、充满玩笑的,这种自嘲自解的戏谑很有一种黑色幽默之美感。另外,《逐贫赋》对贫儿答语的描写也充满了黑色幽默之美:“堪寒能暑,少而习焉。寒暑不忒,等寿神仙。桀跖不顾,贪类不干。人皆重蔽,予独露居;人皆怵惕,予独无虞。”贫儿说:“主人倒是不错啊,你从小就经得住寒暑的侵袭,你简直就是不会死的神仙,那些盗贼和贪官从来也不会来打扰你,别人要几重门锁着才敢睡,你却敢在露天下睡,别人都提心吊胆的,你却从来都没有担忧。”扬雄在这里用开玩笑的语调来写贫儿的辩解,这实在是一种黑色幽默,由此可以见出扬雄抒情赋的大胆和幽默,显露出一种独特的美学色彩。 扬雄在《逐贫赋》显示了一种新的态度。那就是对贫穷——物质穷乏的态度。在他酸溜溜的口气中,读者能发现中国人“一分为二”思维方式对生活本身发生的影响。在这种思维方式里,关键不在于怎样生活或生活得怎样,而在于如何解释生活、解释得怎么样。这种典型的唯心主义生活观、幸福观后来构成了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部分。这种生活观的负面影响是较大的,它往往导致人们随遇而安,安于现状,不能或不愿改善生活,而只是改变对自己生活的判断。扬雄的虚弱无力和无可奈何在这篇文章里表现得很充分,他没有能力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便设法把不好的生活解释为好的生活。虽然是自欺欺人,但获得心理平衡,这才是最重要的。他试图找出贫寒生活的优点,找出富贵生活的不足。这种努力,后来在道德层面上得到了完成,那就是:富贵的,总是不道德的,至少是道德可疑的;贫寒的,则往往是因为道德高尚。富贵变成了道德负号,贫寒则成为道德正号。于是,精神的奖励就弥补了物质的匮乏,甚至成了生活中的画饼。扬雄的这篇《逐贫赋》,可能就暗示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这一深刻转捩。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遁居:隐居。 (jù):贫寒。 六极:六种极凶恶之事。 荒遐:边远荒凉之地。 庸卒:受雇佣的差役。 (hē):斥责。 藜飧(lí sūn):用藜菜做的饭。 胼胝(pián zhī):手掌、脚底因长期劳动摩擦而生的茧子。 (zǐ):在苗根培土。 饕餮(tāo tiè):传说中贪吃的怪兽,这里比喻贪婪的人。 (qiān):罪过,过失。 (tè):差错。 怵惕(chù tì):恐惧警惕。

翻译

扬子隐居,离群索居。左边是高山,右边是旷野。邻家有个乞丐儿,始终贫困又穷苦。礼义淡薄,人们相聚在一起。我惆怅失意,把贫穷叫来问话: “你处在险恶的环境中,被抛弃在边远荒凉之地。只配做个庸碌的差役,常遭刑罚惩处。不只是幼稚无知,只知道玩土戏沙。住的地方并非近邻,也不是挨家接户。恩情比羽毛还轻,道义比薄纱还薄。晋升不是靠品德,辞退也不容申辩。长久地做客滞留,你到底是什么意思?别人都穿着锦绣,我却连粗布衣服都不完整。别人都吃着稻米高粱,我却只能吃藜菜做的饭。我贫穷没有珍宝玩物,拿什么来与人交好?宗室的宴会上,也不能尽情欢乐。徒步行走背着书箱,出门回家换衣服。身体承担各种劳役,手脚都长满了老茧。有时除草有时培土,浑身沾满泥土汗水。朋友都与我断绝了来往,进宫廷也备受冷落。这过错在哪里?都是你造成的!我要舍弃你远远逃窜,跑到昆仑山的山顶。你却又跟着我,像鸟儿高飞上天。我舍弃你去登山,在山洞里隐藏起来。你却又跟着我,登上那高高的山冈。我舍弃你去下海,乘坐柏木船航行。你却又跟着我,在海里沉浮漂流。我行走你就活动,我静止你就休息。难道没有别人了吗?你为什么要跟着我?现在你走吧,不要再久留了!” 贫穷说:“是是。主人要驱逐我,说多了更会被嘲笑。我心中有所想法,希望能全部说出来!从前我的祖先,发扬他们的美德。能够辅佐帝尧,誓言成为典范准则。住的是土台阶和茅草屋,不雕饰不奢华。等到了末世,放纵那些人的昏庸迷惑。贪婪的人群,贪图富贵不择手段。鄙视我的先人,既傲慢又骄傲。建造瑶台琼榭,房屋高大宏伟。把酒流成池,把肉堆积成山。因此我像鸿鹄一样离去,不踏上那朝廷。我多次反省自己,认为自己没有过错。在你家居住,福和禄像山一样多。你忘记了我的大恩大德,只想着我的小过错。我能忍受寒冷和炎热,从小就习惯了。寒暑都不会有差错,简直像神仙一样长寿。不效仿夏桀和盗跖,不与贪婪的人为伍。别人都重重遮蔽,我却独自露天居住。别人都恐惧警惕,我却独自没有忧虑。” 话说完了,神色严厉目光张扬。整好衣服起身,走下台阶离开殿堂:“我发誓要离开你,到那首阳山上。孤竹国的两个儿子,和我一起前行!” 我于是离开座位,道歉说自己不对:“请让我不再犯同样的过错,听到正确的道理就信服。长久和你居住,始终不会厌烦。”贫穷于是没有离开,和我一起生活。

赏析

《逐贫赋》是扬雄晚年的作品,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贫穷的看法。文章通过扬子对贫穷的斥责和贫穷的辩解,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道德操守的坚持。

在扬子的斥责中,他列举了贫穷带来的种种困境和不幸,表达了对贫穷的厌恶和想要摆脱的愿望。而贫穷的辩解则强调了自己的无辜和祖先的美德,以及在艰苦环境中培养出的坚韧品质。贫穷认为自己并非过错的根源,而是社会风气败坏的受害者。最后,扬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决定与贫穷和解,共同生活。

整篇赋语言生动,情感真挚,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和道德沦丧的现象。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道德的追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思想价值。

扬雄

扬雄

一作杨雄,字子云,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区)人。少好学,口吃,长相平平,身高偏矮,不能剧谈,专心于潜心思考,早年倾慕司马相如,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等赋,常作辞赋,名声远播,如《蜀都赋》,此赋开启了京都一派题材,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以及晋代左思《三都赋》皆受其影响。 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召为门下史。后经蜀人杨庄推荐,汉成帝命他随侍左右。公元前11年正月与成帝前往甘泉宫,作《甘泉赋》讽刺成帝铺张。十二月又作《羽猎赋》仍然以劝谏为主题。被封黄门郎,与王莽、刘歆等为同僚。公元前10年扬雄作《长杨赋》,继续对成帝铺张奢侈提出批评。 扬雄后来认为辞赋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仿《论语》作《法言》,模仿《易经》作《太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之学说。有人笑他,于是他写了一篇《解嘲》。为了宽慰自己,又写了一篇《逐贫赋》。王莽当政,拉拢扬雄,任他为中散大夫。他写过《剧秦美新》美化王莽,但此文是主动投靠还是避祸之作,还有争论。 后在天禄阁校书,写作,进行语言学研究。曾著《方言》,叙述西汉时代各地方言,为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但是因弟子刘棻牵连,有人前来逮捕扬雄,扬雄恐惧而跳楼,未死,后得免,京师谚曰:“惟寂寞,自投阁。”后召为大夫,默默无闻而终。 ► 5篇诗文

扬雄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