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二首

· 张耒
急雨凄风未肯晴,墙阴先报候虫鸣。 扫除暑气驱三伏,催促秋声向五更。 美酒若能斟靖节,二毛偏解著潘生。 醉来真有无穷意,老去何劳浪自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张耒:lěi,北宋文学家。
  • 候虫:随季节而生或发鸣声的昆虫,如蝉、蟋蟀等。
  • 三伏: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 二更: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一更约为两小时。
  • 靖节:即陶渊明,私谥“靖节”。
  • 二毛:指头发黑白相间,代指年老。
  • 潘生:指西晋文学家潘岳,他曾写《秋兴赋》感慨自己已生白发。

翻译

急骤的风雨不肯放晴,墙的阴影处首先传来了应时昆虫的鸣叫。扫除了暑气驱走了三伏天,催促着秋声在五更时响起。美酒如果能让陶渊明来斟饮,头发黑白相间偏偏让潘岳有了感慨。醉后真的有说不尽的意趣,年老了又何须徒劳地自我惊恐。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雨来临之际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首联通过急雨凄风和候虫鸣,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颔联写秋雨消除暑气,带来秋声,暗示季节的变化。颈联以靖节和潘生作比,表达了对人生和时光的思考。尾联则体现了诗人豁达的心境,即使年老也能从醉中找到无穷意趣,不必为老去而惊恐。整体意境深沉,语言质朴,在描写自然景象的同时,传达出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

张耒

张耒

张耒,字文潜,号柯山,祖籍亳州谯县(安徽亳县),生于楚州淮阴(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因担任过起居舍人,人称张右史,晚年旅居陈州(河南省淮阳),陈州古地名为宛丘,故又称宛丘先生,因张耒“仪观甚伟,魁梧逾常”,人或称其为“肥仙”。张耒青年时游学陈州,得到苏辙指点,并经苏辙引荐入苏轼门下,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 2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