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姑苏台:在姑苏山上,是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之宫苑,今苏州西南。
- 耕残:因耕种而残败。这里指曾经繁华的姑苏台故址如今已沦为耕地的荒芜景象 。
- 甬东:春秋时越国的一个地方,在今浙江舟山一带等地 ,这里是借指这同一时空下的地方。
- 笙歌:泛指奏乐唱歌,常用来形容热闹欢乐的景象。
翻译
姑苏台的旧址已沦为耕地,在秋草树木间尽显残败,如今没有人曾见过当年麋鹿来此游逛的景象。甬东的月亮和当时见证姑苏台繁华时是同一个,可如今它不再映照那热闹的笙歌场景,只照着无尽的哀愁。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怀古诗。开篇“故址耕残草树秋”,描绘出一幅衰败荒芜之景,曾经辉煌的姑苏台如今化为农田,伴随着衰败的秋草树木,奠定了全诗的悲凉基调。“无人曾见鹿来游”,化用了“鹿游姑苏台”的典故,进一步表现昔日繁华的消失,连麋鹿来此游玩的景象也无人得见,突出了此地的落寞。
后两句“甬东亦是当时月,不照笙歌只照愁”,诗人笔锋一转,由眼前旧址延伸到同一时空下的甬东。明月依然,可曾经照亮的是姑苏台的笙歌繁华,如今却只照亮悠悠愁绪。以明月为线索将今昔两种不同氛围连接起来,通过强烈的对比,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对繁华逝去、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引发了人们的怀古幽思与对历史兴衰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