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僧长吉诗

· 胡宿
生民类能言,兹文特渊邈。 精韫在希微,幽通资写托。 状物无遁形,舒情有至乐。 自非妙解机,谁抽神奥籥。 大士栖绿岩,门前即台岳。 翠屏何峨峨,千仞拂寥廓。 芝术被诸峰,烟霞兴众壑。 中安仁智居,旁研华竺学。 观法识非空,了心无少著。 人境既相于,神明信超若。 作诗三百篇,平淡犹古乐。 于言虽未忘,在理已能觉。 天质自然美,亦如和氏璞。 贮之古锦囊,访我杼山郭。 杼山空崔嵬,然公久寂寞。 中间三百年,寂寞无人作。 何意正始音,绪馀在清角。 山旁夏欲休,林英春稍落。 吟登苍卞馀,归梦华顶数。 驾言整巾瓶,仍前侣猿鹤。 谁言云无心,还依故山泊。 顾予禽鹿姿,缪此縻人爵。 居常眩韶音,几骇顿金络。 比将亲椒兰,端欲甘藜藿。 缅怀净名庵,终寻香火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渊邈:深远。 精韫:蕴藏的精华。 希微:指空寂玄妙或虚无微茫。 幽通:暗通;私下往来。 写托:寄托描写。 神奥:神秘深奥。 (yuè):古同“龠”,古代管乐器。 峨峨:高耸的样子。 寥廓:高远空旷。 芝术:灵芝和白术,泛指药草。 华竺:中国和印度,这里指佛教学说。 (zhuó):附着。 天质:天然资质。 和氏璞:和氏璧的原石。 杼山:山名。

翻译

百姓大多能够说话,而此诗却特别深远。精华蕴藏在空寂玄妙之中,暗通并借助寄托描写来呈现。描写事物没有能隐匿形态的,抒发情感有极大的快乐。若不是深深领会精妙之人,谁能开启神秘深奥的管乐。高僧住在翠绿的山岩,门前就是如台岳般的高山。翠屏那样高耸,千仞高峰直拂高远空旷的天空。诸峰上覆盖着灵芝和白术,众多山谷兴起了烟霞。心中存有仁义智慧的居所,旁边钻研着中印的佛学。观照佛法知晓并非空无,了悟内心也没有一点儿执着。人间之境既相互融通,神明相信也超然而在。作三百篇诗,平淡犹如古代雅乐。对于言语虽未忘记,但在道理上已能觉悟。天然资质自然美好,如同和氏璧的原石一般。保存在古老的锦囊中,到杼山拜访我。杼山空寂崔嵬,然而这位高僧长久处于寂寞。在这中间的三百年,寂寞无人创作。谁能想到正始之音,余绪留在清角之音中。山旁夏天即将过去,树林中春天的花稍许凋零。在苍卞山余处吟唱登上,在梦中多次回到华顶。说要整理好头巾和瓶子,还是如从前与猿猴和仙鹤为伴。谁说白云没有心思,还是依旧依傍着原来的山停下。顾念我像禽鹿的姿态,错误地被这尘世官职束缚。平常总是迷惑于美妙的音乐,几次为金马络头而惊骇。近来想要亲近香草兰花,甘心吃苦藜的叶子和豆叶。缅怀净名庵,最终追寻那香火之约。

赏析

这首诗围绕着僧长吉的诗展开,赞赏其诗具有深远的内涵和精妙的表达。诗中强调了诗歌的情感抒发能带来巨大快乐,以及其内容的生动与深刻。作者通过描写与佛相关的元素,如高僧、翠屏、佛教学说等,增添了诗歌的禅意和神秘氛围。最后表达了对自然、对佛道的追求和向往,并反思自己被尘世所缚,有脱离尘世亲近自然与佛道的愿望。整首诗富有意境,用词精到,体现了作者对诗歌艺术以及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

胡宿

胡宿

《全唐诗》收诗19首,小传云:“胡宿,唐末人。”误。胡宿(995—1067),字武平,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登进士第。历官翰林学士等职。官至枢密副使。卒谥文恭。《宋史》有传,《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三四有墓志。今存《文恭集》50卷。《宋诗纪事》卷一一收其诗。《全唐诗》沿《唐诗鼓吹》卷八之误而收作唐人,所录诸诗,皆见《文恭集》。 ► 4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