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水行
仆夫取水古龙塘,水中木佛三肘长。随波俛仰如簸糠,并流拯之置道傍。
衲衣著帽僧伽装,里人观者如堵墙。相与筑室临沧浪,荷盖荃壁辛夷梁。
三日屋成小而香,野草江花荐芬芳,烬烟昼清夜灯光。
乃知实相无立乡,人人性中普照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仆夫:古代指家中的奴仆或驾车的人。
- 古龙塘:可能是指一处古老的池塘或水潭,名字带龙,可能有神话传说的意味。
- 木佛三肘长:形容木制佛像长度大约相当于成年人双臂伸展的长度。
- 簸糠:农具,用来扬去谷物中的糠秕,这里比喻木佛随水流摇摆的样子。
- 并流:顺着水流。
- 僧伽装:僧侣的服装。
- 里人:乡里的居民。
- 堵墙:形容人群密集,像墙一样。
- 荃壁:用竹子编成的墙壁。
- 辛夷梁:辛夷木制成的梁,辛夷是一种香气浓郁的树。
- 烬烟:燃烧后的余烟。
- 实相:佛教术语,指事物的真实面貌或本质。
- 立乡:固定的立足之处。
- 普照王:象征着普遍的光明和智慧。
翻译
仆人从古龙塘取水时,发现一尊三肘长的木佛随着波浪起伏,就像簸箕中的糠粒。他将佛像救出,放在路边。一位身着僧侣服装的僧人出现了,引来乡亲们围观,他们一起在临近沧浪的地方建起一座小屋,用竹子和辛夷木做梁柱,屋内还散发着野草和江花的芬芳。三天后,房子虽小却香气四溢。白天清风拂过,夜晚则有灯火照明。
这让我明白,真实的存在并无固定形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位普遍照亮智慧的王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乡村生活场景,通过仆人取水、木佛漂流、村民共建房屋的经历,寓言般地揭示了佛教的教义。诗人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展示了实相无常、人心皆有佛性的哲理。木佛随波逐流,象征着生活的起伏不定,而村民合力筑屋,则象征着团结和智慧的力量。最后的“实相无立乡”、“人人性中普照王”,表达了世间万物皆有其内在的规律和智慧,人人皆可达到觉悟的境界。整首诗语言通俗,意境优美,富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