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心是佛颂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 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 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动不静不来往。 无异无同无有无,难取难舍难听望。 内外圆通到处通,一佛国在一沙中。 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个同。 知之须会无心法,不染不滞为净业。 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及迦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真如:佛教术语,谓永恒存在的实体、实性,也指真理。
  • 法身佛:佛教中的一种佛身,代表着佛法的真理和智慧。
  • 大圆光:佛教中象征着智慧和光明的一种意象。
  • 净业:佛教中指清净的善业。
  • 南无(ná mó):佛教用语,归命、敬礼、归依、救我、度我等义。
  • 迦叶:摩诃迦叶,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苦行著称。在佛教中,迦叶也常被视为修行成就的象征。

翻译

佛就是心,心就是佛,心和佛从某种角度来说都是虚妄的事物。如果明白了既没有佛也没有心的道理,才是真正的如佛法身之佛。法身佛,没有具体的模样,一颗圆形的光芒却蕴含着万物。没有形体的形体才是真正的形体,没有相状的相状才是真实的相状。它既不是色也不是空,更不是非空;既不动也不静,也不来往。没有差异也没有相同,没有有也没有无,难以获取难以舍弃,难以听闻难以观望。内心和外在都圆通,到处都能通达,一个佛国在一粒沙中。一粒沙中包含着大千世界,一个人的身心与万物相同。知道这些必须领会无心的法门,不被污染不被停滞就是清净的善业。善恶千般都不去刻意作为,这便是南无和迦叶所达到的境界。

赏析

这首诗是张伯端对佛教思想的一种领悟和表达。诗中强调了心与佛的关系,认为心佛本是虚妄,只有领悟到无佛无心的境界,才能达到真正的法身佛。诗中对法身佛的描述充满了哲学和宗教的意味,如“没模样”“含万象”“非色非空”等,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理解的境界。同时,诗中也提到了“圆通”的概念,强调内心和外在的通达,以及一粒沙中包含大千世界的观点,体现了佛教中微观与宏观、个体与宇宙的统一思想。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富有哲理,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真谛和修行的意义。

张伯端

张伯端

宋台州天台人,一名用成,字平叔,号紫阳。相传神宗熙宁中游蜀,遇异人传授丹法。尝著《悟真篇》,授河东马处厚。元丰中卒,年九十九。 ► 14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