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珠歌
注释
- 圆明:圆满、光明,喻指宝珠本自圆满且具有光明透彻的天性。
- 争如:怎如,不如。
- 三千大千界:佛教用语,指广大范围的世界。
- 摩尼:即摩尼宝珠,梵语 mani 的音译,常被用来比喻佛性、自性等。
- 泡体空花:水泡和虚幻的花朵,比喻虚幻不实之物。
- 定慧:佛教修行的两种方法,“定”是使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慧”是明了一切事理的智慧。
- 六通神慧:佛教指六种神通智慧,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 希夷并恍惚:语出自《道德经》,“希”指听不见,“夷”指看不见,“恍惚”形容模糊不清难以捉摸。此处用以形容法身无形无象、幽深玄远的状态 。
翻译
穷孩子衣服里面藏着一颗宝珠,这宝珠本来就圆满光明,美好无比。可他却不懂得自己去寻找,反而去数别人的宝贝。 一味数别人的宝贝,最终没有任何益处,只是白白让你耗费精力。哪如认出自己身上的珍宝,这珍宝价值超过千千万万的黄金。 这颗宝珠,光芒极其强大,它能够将广阔无边的世界全部照亮。它从来都不曾减少分毫的光芒,只是被那如云般的烦恼所遮蔽阻碍。 自从认识到了这摩尼宝珠般的自性,那些如水泡和空花般虚幻不实的东西,谁还会去喜爱呢?佛门中的佛珠其实与我这心里的宝珠是一样的,我的心性其实与佛性同归大海。 这宝珠并非实指宝珠,那佛性大海也并非实指大海,内心坦坦荡荡,心量能够包容整个法界。任凭尘世的喧嚣杂乱充斥在眼前,内心的安定与智慧圆满光明,始终自由自在。 既不是虚无的空,也不是实在的色,身心内外澄澈透明没有任何阻塞。六种神通智慧奇妙无穷,既能利益自己也能利益他人,功效哪里有尽头。 一旦悟见了自性真谛,所有的事便都已了却,断绝学问、顺应自然无为的状态度过每一天。内心好像那还未显现征兆的婴儿一般,安然自在,一举一动都随性随缘,没有固执和刻意。 不必执意断除妄念,也不用特意去修炼真性,真念和妄念,其实都属于尘世杂念。自古以来万物都没有固定的实在形象,在这无相之中却有着法身。 法身就是自然而然的真佛,它既不是人也不是物。它浩然广大,充塞在天地之间,只是处于若有若无、微妙难测的境地。 不被污垢沾染,光明自然显现,一切法其实都是从内心生出。如果内心没有各种念头的生起,法也自然消亡,由此就知道罪、福本来都没有实在的样子。 不需要刻意去求佛修炼,也没有什么法可说,有智慧的人见解自然与众不同。一开口便是如狮子吼般有力量的言说,而不像野牛那样谈论事物的生灭这种肤浅的道理。
赏析
这首《采珠歌》是张伯端阐述修炼内丹、领悟心性道理的作品。以“采珠”为比喻贯穿始终,将内丹修养的道理形象化。诗中用贫儿不知自己衣中宝珠的价值,却去数他人之宝的故事,深入浅出地告诫人们不要舍近求远,向外追求虚幻的东西,而应向内求索,发现自己本具的珍贵“宝珠”般的自性。接着阐述这一自性之光如同摩尼宝珠,可遍照世界,但常被尘世烦恼遮蔽。 诗中还涉及了众多佛教与道教的修行概念,诸如定慧、六通神慧、法身、佛性海等,强调了通过对自性的认识,达到内心圆满、寂静自由的境界,超越了对空、色的执着,实现精神的超脱。同时提倡自然而然、无为而为的生活态度,告诉人们斩断执着,以婴儿般纯净自在之心面对生活,顺应自然规律行事。总体上,这首诗富含深刻的哲学与宗教修行智慧,同时以简洁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高深的道理,蕴含着引导人们寻找内心真谛、实现精神解脱的深刻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