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春十三首

· 张耒
寒池冬不流,落叶塞泉罅。 东风日夕来,春色到山舍。 杖藜绕东溪,流水清可架。 叠石引之来,潺潺到深夜。 平栏朝可鉴,倒影见亭榭。 清风起修篁,翠鸟亦来下。 天和人意舒,春暖景物姹。 歌此濯缨诗,尘埃欲高谢。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泉罅(xià):泉水的缝隙。
  • 杖藜(lí):拄着拐杖。
  • 修篁(huáng):修长的竹子。
  • 姹(chà):美丽,艳丽。
  • 濯(zhuó)缨诗:表示保持高洁、不愿同流合污的诗歌。

翻译

寒冷的池水在冬天不再流动,落叶堵塞了泉水的缝隙。东风从早到晚不停地吹来,春天的景色来到了山间的房舍。 我拄着拐杖绕着东边的溪流漫步,流水清澈得可以用来架桥。堆叠石头把水引过来,潺潺的流水声一直持续到深夜。 平坦的栏杆在早晨可以当作镜子,水中的倒影能看见亭台楼榭。清风吹起修长的竹子,翠鸟也飞下来。 天气和顺,人心舒畅,春天温暖,景物美丽动人。歌唱这首濯缨诗,想要辞别尘世的纷扰,保持高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冬去春来的景象,以及诗人在这样的景色中所感受到的宁静与舒畅。诗的前两句通过描写寒池和落叶,表现出冬天的萧瑟。随着东风的到来,春色渐至,为整首诗营造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氛围。诗人杖藜绕溪,感受着清澈的流水,以及叠石引泉所带来的潺潺之声,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诗中对平栏、倒影、清风、修篁、翠鸟等景物的描写,细腻而生动,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最后,诗人表达了在这美好的春景中,追求高洁、远离尘世纷扰的愿望。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清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张耒

张耒

张耒,字文潜,号柯山,祖籍亳州谯县(安徽亳县),生于楚州淮阴(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因担任过起居舍人,人称张右史,晚年旅居陈州(河南省淮阳),陈州古地名为宛丘,故又称宛丘先生,因张耒“仪观甚伟,魁梧逾常”,人或称其为“肥仙”。张耒青年时游学陈州,得到苏辙指点,并经苏辙引荐入苏轼门下,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 2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