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春十三首

· 张耒
致酒傍修竹,竹风吹我衣。 临觞曷不乐,感此盛与衰。 昔我池边柳,北风无完枝。 春芽忽可撷,弱弱不自持。 荣枯两相召,念此能几时。 要终必复始,惜我芳华姿。 自古无如何,悲歌欲何为。 聊进杯中物,日醉以为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致酒:摆酒。
  • 曷(hé):何不。
  • 撷(xié):采摘。

翻译

在修长的竹子旁摆上美酒,竹风吹动着我的衣裳。

面对酒杯怎能不快乐呢,感慨着世间的兴盛与衰败。

昔日我池边的柳树,在北风的吹拂下没有完整的枝条。

春天的新芽忽然可以采摘了,柔弱得不能自己支撑。

繁荣和枯萎相互召唤,想到这又能持续多久呢。

事物到了尽头必定会重新开始,可惜我那美好的年华和姿容。

从古至今都没有什么办法改变,悲歌又能有什么用呢。

姑且只管把杯中的酒饮进,每天沉醉以此作为期许。

赏析

这首诗以景入情,借春天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盛衰无常的感慨。诗的开头通过“致酒傍修竹,竹风吹我衣”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惬意的氛围,但随后诗人便陷入了对盛与衰的思考。他看到昔日被北风吹得残败的柳树,如今春天又发出新芽,意识到荣枯交替是自然规律,然而仍不免为美好年华的短暂而感到惋惜。最后,诗人表达了一种无奈的情绪,认为既然无法改变这一切,不如借酒消愁,以醉为乐。整首诗意境清幽,情感真挚,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融入到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中,具有一定的哲理性。

张耒

张耒

张耒,字文潜,号柯山,祖籍亳州谯县(安徽亳县),生于楚州淮阴(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因担任过起居舍人,人称张右史,晚年旅居陈州(河南省淮阳),陈州古地名为宛丘,故又称宛丘先生,因张耒“仪观甚伟,魁梧逾常”,人或称其为“肥仙”。张耒青年时游学陈州,得到苏辙指点,并经苏辙引荐入苏轼门下,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 2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