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衣竺乾服,手援牺氏琴。 繁声不愿奏,古意一何深。 晏景托孤艇,倦飞还旧林。 阖闾城下寺,几里认钟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竺(zhú)乾:印度的古称。

牺氏:即伏羲氏,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首领。

翻译

身着印度风格的服装,手抚着伏羲氏制的琴。繁杂的乐声不愿意弹奏,那古老的意韵是多么深邃。夕阳的美景依托着孤独的小艇,疲倦了就飞回过去的树林。在阖闾城下的寺院里,几里之外就能辨认出钟声。

赏析

这首诗营造出一种古朴、宁静而深邃的氛围。诗中通过“竺乾服”“牺氏琴”等元素展现出古老而神秘的气息。“繁声不愿奏,古意一何深”表达了对古朴意韵的追求和喜爱,体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情趣。“晏景托孤艇,倦飞还旧林”描绘了一幅夕阳与孤艇相伴的画面,以及疲倦后回归旧林的情景,给人以安闲自在之感。最后提及的阖闾城下寺的钟声,更增添了一种悠远和宁静的意境,让整首诗的氛围更加浓郁和富有诗意。

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卒,年五十九。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60卷、《毛诗小传》等。 ► 2810篇诗文